氣性壞疽疾病的常識概括
隨著社會壓力加重,人們工作負擔加重,氣性壞疽病也就成為我們感染科最大的敵人,因此對于上班族來說,針對氣性壞疽病積極最好預防工作。那么,氣性壞疽疾病的常識概括下面咱們一起解答吧。
氣性壞疽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氣性壞疽的易患因素包括:
①深部創傷或穿透傷,如一側上肢或下肢;
②手術,主要包括腸道和膽道手術;
③敗血性流產或分娩;
④軟組織損傷伴供血不足或燒傷;
⑤患結腸癌,直腸癌,骨盆腫瘤,患白血病或接受細胞毒性藥物治療而伴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者,潛伏期1~4天(可介于6h至3周不等),起病急驟,患者呈現典型癥狀和體征,最初癥狀為局部傷口的突發劇痛,疼痛進行性加劇,并隨病變的擴散而擴展,可伴腫脹,水腫,可有稀薄的血性滲出液,伴鼠臭或甜臭味,觸診如有捻發感提示軟組織中存在氣體;水腫區壓痛甚劇,皮膚繃緊,發白而較冷,常有藍色花紋,繼而可呈品紅或略帶古銅色,隨病程進展而加深,腫脹和水腫迅速加重;漿液性滲出液增多;皮膚色澤轉呈暗淡。
一般不如厭氧菌性蜂窩織炎者明顯,需注意的是,體檢時早期可無陽性發現,而捻發感并非敏感或特異的征象,也不是診斷本病的必需條件,肌肉的變化可只在手術時才見到,早期肌肉變化主要為水腫和蒼白;隨后發生顏色變化,血供喪失,收縮力消失,可出現氣體;后期膚色變紅,并繼而增深,雜有紫色斑,肌質如面糊或呈粘膠樣;繼而肌肉轉為彌漫壞疽性,深紫綠色或發黑,易于破碎,甚至液化,暴露的肌肉有如死肉或煮過的肉,切開時無出血,全身癥狀包括:可伴低熱,脈搏常與體溫呈不平行的增快,可有煩躁,焦慮不安,瀕死感(亦有表現為神志淡漠者),但神志清醒,繼而患者語無倫次,躁動,出現定向力障礙,極度軟弱,虛脫,血壓可下降,面色蒼白(呈特殊的灰白色),大汗。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外傷或手術傷口處疼痛加劇,伴全身性毒性反應,發熱,組織中積氣等均支持本病的診斷,傷口檢得Cp本身的意義不大,因多達80%以上的外傷性傷口內存在梭菌而并無感染的依據,滲出液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陽性短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排列,同時白細胞很少或變形,破碎,也可用熒光抗體,酶標抗體和酶標SPA等染色法進行快速鑒定,值得注意的是,從細菌學角度而言,Cp為革蘭陽性桿菌;但是,從感染部位檢得的Cp經染色后,可為革蘭陰性或陽性,定期作X線攝片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氣性壞疽,若氣體量增加或呈線性或沿肌肉和筋膜面擴展,則提示為本病;在病程后期,肌束內可見到氣體積聚。
本病應與厭氧菌(包括梭菌性或非梭菌性者)性蜂窩織炎,厭氧鏈球菌肌壞死等鑒別,梭菌性蜂窩織炎為結締組織的梭菌感染,局限于皮下組織,沿筋膜面擴散,不影響健康肌肉,系因缺血或外傷引起組織壞死,壞死組織受梭菌感染所致;全身毒血癥,疼痛與局部腫脹均較輕,皮膚色澤不變,大量氣體位于筋膜面;預后良好,非梭菌性蜂窩織炎與梭菌性者相仿,但常伴其他細菌(需氧菌或厭氧菌),厭氧鏈球菌肌壞死目前已少見,全身中毒癥狀較輕,但局部腫脹顯著,疼痛漸加劇,皮膚色澤呈紅斑性,氣體存在于肌肉內,經外科引流擴創,青霉素治療后預后良好。
以上就是針對“氣性壞疽疾病的常識概括”的詳細介紹,希望你更能了解氣性壞疽病,并對氣性壞疽病患者有幫助,感染科專家建議氣性壞疽病患者,患病后,及早做檢查氣性壞疽病,科學治療氣性壞疽病,不可盲目隨便用藥。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氣性壞疽疾病的常識概括應該有所了解,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復。
-
氣性壞疽病的傳染途徑下面給大家介紹的是關于氣性壞疽病傳染方面的一些知識,希望大家多多了解一下。
-
氣性壞疽病早期癥狀有哪些?氣性壞疽的病因:氣性壞疽病是由梭狀芽孢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嚴重急性特異性感染。根據病變范圍的不同;芽孢桿菌感染分為芽孢菌性肌
-
氣性壞疽病的基礎常識氣性壞疽病是一種病情發展非常快的感染性疾病,是我們所了解的感染性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也就是說,如果不及時治療,那么
-
氣性壞疽的相關常識簡介當患有氣性壞疽病的時候,氣性壞疽病患者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負擔,隨著皮膚科學的進步,氣性壞疽病患者一定可以戰勝氣性壞疽病的。
-
氣性壞疽的相關常識介紹人們往往對氣性壞疽病有著恐懼的心理,氣性壞疽病治療難度大,其實這是不必要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對氣性壞疽病治療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