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發病后帶來了哪些癥狀呢
生活中小兒厭食癥十分嚴重,特別多的寶寶會受到厭食癥的危害,從而讓他們的飲食出現了異常,家長們應當多了解一些厭食癥的知識,特別是要清楚的了解此病的癥狀表現才行,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一下小兒厭食癥的相關表現是什么呢。
小兒厭食癥的癥狀:
年齡,1歲以下的嬰兒,特別是新生兒有明顯食欲低下者,多為疾病所致,特別應注意敗血癥,結核病,佝僂病和各種營養缺乏癥等,幼兒和年長兒要特別注意各種不良飲食習慣和情緒等神經精神因素的影響。家庭環境情況,家庭條件較好的子女,因過分溺愛,過分擔憂小兒健康和營養,采取誘騙,打罵,多給零食等方法,企圖讓小兒多吃,結果常適得其反;一些父母對子女不夠關心,影響小兒情緒和食欲。
食欲減退的程度,輕度食欲不良可能是正常個體差異或零食過多等不良習慣所致,嚴重食欲減退或拒食常提示潛在疾病的存在。有無伴隨癥狀,雖有輕度食欲不良,但小兒活潑,愉快,精神飽滿無癥狀者,多為正常,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熱者,多系結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應注意胃,十二指腸潰瘍,寄生蟲等,伴反應遲鈍,皮膚粗糙,少汗和發育不良者,應注意甲狀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額,顱骨軟化等骨骼改變系佝僂病。
遇有厭食患兒,首先要仔細詢問病史,作好體格檢查及必要的化驗,分清是否由于全身或消化系統疾病引起,是否藥物影響,有否微量元素或內分泌素缺乏,還要調查患兒家庭,托兒所及學校環境,有無不良精神刺激與不良的飲食衛生習慣,然后確定病因。臨床上,常有家長自訴小朋友食欲不好,是不是得到“厭食癥”呢?其實,并不是憑“食欲不振”就診斷為“厭食癥”;所謂的厭食癥,必須先排除寶寶是否罹患有感冒或內科慢性疾病(例如:長期泄瀉,慢性肝炎,肺結核),如果是因為上述原因,此時的厭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后,厭食應該會改善;真正的厭食是指小朋友長時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這種情形一般連續兩個月以上,如此,才符合所謂的“厭食”。
小兒厭食癥的治療辦法:
一、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上面我們分析了不良飲食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那么家長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療法,食療治療厭食癥,家長自己就可以辦到,孩子也容易接受。比如將大麥炒焦后,加水煎湯,煮沸30分鐘后,濾出藥液加糖調味,代茶飲,可用于各種厭食癥。
二、藥物治療:中醫認為小兒厭食是脾胃為病,它的機理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根據中醫的辯證,治療時以調理脾胃為主,可采用運脾法,也可采用補脾法,而使脾胃調和,一般都有良好的效果。健脾中藥不僅可以增加小腸的吸收能力,還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例如:健兒消食口服液、小兒消積丸、小兒喜食片、健脾糕片、大山楂沖劑、健兒散等,都是小兒厭食癥常用中成藥。外治法,一般比較常用的是推拿療法和捏脊療法,可以增加患兒的小腸吸收功能,增加胃泌素的分泌,從而增加食欲。
另外,要將厭食癥與假性厭食做鑒別。假性厭食并不是真正的厭食,而是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食量,可又掌握不好孩子的食量標準,總以為孩子吃得少。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1、每個孩子的胃口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食物吸收利用率高,有的孩子食物吸收利用率低,就是說同樣吃了營養成分數量相同的食物,有的孩子營養已能滿足自身需要,有的孩子則顯不足。所以孩子吃多吃少,不能互相攀比,即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身高、體重正常增長,就不算真正的厭食。2、有些孩子愛吃零食,到正餐的時候,吃飯量就少,這種飲食狀態也會影響孩子身高、體重增長,但是也不能視為厭食癥。
通過認識上面的這些內容,大家對于小兒厭食癥的相關癥狀非常的了解了,厭食癥疾病特別的復雜,而且極多的病因可以引起小兒厭食癥的出現,希望家長們能將厭食癥得視起來,需要認真了解此病的癥狀表現,特別是要重視此病的預防。
-
小兒神經性厭食原因揭秘小兒神經性厭食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
-
小兒神經性厭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小兒神經性厭食是指小兒由于心理或行為問題而拒絕進食,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缺乏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多發于女性,通常發生在青春
-
小兒神經性厭食是怎么引起的?小兒神經性厭食是指嬰幼兒時期逐漸出現的食欲下降并且有明顯的生長發育遲緩,但沒有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情況。通常來說,小兒神經性
-
小兒厭食癥典型癥狀是有哪些小兒厭食癥是近年來發病率很高的一種小兒疾病,這種疾病發生,由于還會帶來很大的傷害,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飲食,從而還會導
-
小兒厭食癥會有哪些常見的癥狀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按說孩子不會患有小兒厭食癥這種疾病,但是現在還是有不少孩子會出現小兒厭食癥這種疾病,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