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中藥治療方法
當患上了較為慢性的心臟病后會影響其健康,因為不重視的話會照成不小的傷害,當然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到來人們要知道它是怎樣的疾病,在摸清楚了之后更要選擇中醫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那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治療?下面我們隨專家一起去了解下吧。
中醫對慢性心衰的認識
從中國古代醫籍《皇帝內經》等著作的有關描述中可以看出,中醫自古對類似心衰癥候群的病因病機和治療就有所認識,如《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的論述中“心痹”就其表現而言很類似風心病心衰。《素問・痹論》云:“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詳細記載了此類疾病可有心悸、煩躁、呼吸困難、水腫等癥。宋代《圣濟總錄・心臟門》中就有“心衰”一詞。《金匱要略》中有:“心水者,其人身重(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類似心衰的水腫。
近代,中醫學將心衰歸屬于“心悸”、“水腫”、“喘證”、“心痹”等病范疇,對其病機的認識基本達成共識,屬于本虛標實證,本虛以心氣(陽)虛、心陰虛為主,標實以血淤、痰濁、水停等,病位以心為本,與肺、脾、肝、腎關系密切。
慢性心衰的中醫藥治療方法
辯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衛生部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心衰分為心肺氣虛證、氣陰兩虛證、心腎陽虛證、氣虛血瘀證、陽虛水泛證、痰飲阻肺證、陰竭陽脫證七個證型。臨床上很多研究者對慢性心衰的辯證分型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心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病理過程,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公認的病癥分型標準。我們根據病癥結合的理論,將心衰分為左心衰和全心衰進行辯證分型規律的探討,對入選的419例左心衰患者和668例全心衰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左心衰患者證型以本虛標實組合最為常見,多表現為心氣(陽)虧虛、心血瘀阻證,心氣(陽)虧虛、痰瘀互阻證,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氣陰兩虛、痰瘀互阻證;全心衰患者證型則多表現為心氣虧虛、心血瘀阻證,心脾陽虛、血淤水停證,陰陽兩虛、血瘀水停證,心腎陽虛、血瘀水飲證為主,這些證型覆蓋了80%以上的病人,根據這些證型來選擇應用不同的中藥將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療效。在心衰的辯證治療方面,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中藥如人參、干姜、附子等具有強心作用,葶藶子、茯苓、白術有利尿作用,臨床研究也證明了治療的有效性。近年來,亦出現了治療心衰的中藥新藥,如補益強心片(人參、黃芪、香加皮、丹參、麥冬、葶藶子)用于氣陰兩虛兼血瘀水停證者。癥見心悸、氣短、乏力、胸悶、胸痛、面色蒼白、汗出、口干、浮腫、口唇青紫等。從目前臨床應用情況來看具有十分好的療效。
中醫藥治療慢性心衰的前景
目前,制約中醫藥在慢性心衰治療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統一的辯證分型標準和遠期療效評價體系,成果難以推廣,今后關于慢性心衰病癥結合的研究,在于制定可準確體現其根本病機的辯證分型標準,使其能真正知道臨床治療。中醫藥治療心衰的基礎研究應放在中藥干預神經內分泌、阻逆心室重塑上,中醫藥治療心衰的臨床研究應開展規范、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以終點事件和經濟學項目為觀察目標,為中醫藥治療心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使中醫藥治療得到世界公認,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專家提示:上面說的也就是患上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治療方法,我們大家也要有自己的了解,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慢性病的出現,當發現和確診了之后就要采取較為可靠的方式來進行處理,這樣才能夠保全患者的健康。
-
風心病引起心衰該怎么辦風心病是一種對患者身體危害非常大的疾病,而且這樣的就比常年得不到治療就很有可能引起心衰,有些患有風心病的朋友害怕自己會因
-
出現心衰能治好嗎出現心衰能治好嗎?心衰的出現會給患者帶來非常大的傷害,但是不少的人都不知道要怎么樣才能治療好,甚至有的沒有治療會變得更嚴
-
心衰中藥治療的好方法心衰疾病的出現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危害,影響到了很多朋友的身心健康,該病是可怕的,大家應當將心衰重視起來,而且要注意在生活中
-
得心力衰竭水腫如何保健心力衰竭水腫如何保健?心力衰竭水腫是危害及其嚴重的,其發生讓患者承受了巨大的負擔,想要規避疾病危害,大家一定要找到適合自
-
慢性心衰疾病的中藥治療偏方其實慢性心衰這種疾病對于我們的心臟健康造成的影響都是不能忽視的,生活當中有效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也是相當的有限的,因此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