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感染、藥物、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具體分析如下:
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是發生在小兒時期的由免疫性疾病、特發性感染、結締組織病、藥物等引起體內產生針對自身的抗體導致的一種溶血性貧血。原發性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病因尚不明確,繼發性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病因為感染、藥物、免疫性疾病等,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明確病因,然后對癥進行治療。
溶血性貧血特點表現為輕、重程度不同的血紅蛋白濃度降低。還會產生高濃度的膽紅素使體內膽紅素濃度增高。診斷這種疾病最有效的檢查方法就是抗人球蛋白試驗,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和間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兩種。如果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就可以診斷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紅細胞內在和外在的缺陷造成的,紅細胞內在缺陷如紅細胞膜的缺陷、血紅蛋白結構異常、紅細胞酶的缺陷等,紅細胞外在缺陷,是指紅細胞結構和功能沒有問題,只是因為一些外在因素,如感染、藥物、疾病等,造成的紅細胞破壞加速,以至于血液中紅細胞數量低于正常下限,進而出現貧血表現。
溶血性貧血的患者,除了出現貧血以外,一般都會有肝功能化驗結果中膽紅素的明顯升高,也就是黃疸癥狀。而一般的缺鐵性貧血,肝功能化驗結果膽紅素一般是沒有明顯的異常的。如果其他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那么應該是缺鐵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根據起病緩慢可分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根據溶血的部位,可分為血管內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急性溶血多為血管內溶血,起病較急,可出現嚴重的腰背部、四肢酸痛,伴有頭痛、惡心、嘔吐、寒顫、高熱、血尿以及皮膚粘膜的黃疸。慢性溶血多為血管外溶血,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貧血、黃疸、脾大,可出現面黃、乏力、活動后心慌、胸悶等癥狀。
新生兒溶血性貧血指由于紅細胞破壞引起的貧血,通過連續羊膜腔穿刺測定羊水中膽紅素值,可評估宮內溶血的嚴重度。在幾乎所有ABO血型不合的病例中,母親血型為O型,新生兒血型為A型或B型,其中抗A致敏更為常見,但抗B致敏常導致更嚴重的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