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和直腸息肉都是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和不良的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有關。通常痔瘡表現為大便后肛門出現出血,腫物突出,可伴有疼痛的癥狀,而直腸息肉有可能會引起出血,腫物突出,但是不會出現疼痛。
痔瘡主要是出鮮血,滴血,排血,血與大便不混合,一般沒有疼痛的癥狀,沒有腹部疼痛的情況,也不會影響大便。結腸息肉,發生結腸性的一個良性腫瘤,早期沒有什么臨床癥狀,后期可以出現便血,便血量很少,是暗紅色的,是和大便混合在一起的,結腸息肉往往有腹部癥狀,可以使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不成形可以有輕微的腹痛,結腸息肉增大的情況下可以引起腸梗阻的情況。
直腸息肉和結腸息肉都屬于腸道的異常增生物改變,其最主要的不同是其生長的部位不同,一個是在直腸內生長,一個是在結腸內生長,無論是直腸息肉還是結腸息肉,一經發現以后都需要在電子腸鏡或者手術室進行息肉的切除或者射頻治療。并且將切除下來的息肉送病理化驗來判斷息肉的良惡性。切除以后半年以內需要復查電子腸鏡一次。
痔瘡目前認為與肛墊下移以及靜脈擴張迂曲有關。內痔主要表現為間歇性便后出鮮血以及痔脫出,外痔主要表現為肛門不適,潮濕不潔伴有瘙癢,出現血栓時,還會出現劇烈疼痛。痔瘡是良性病變,不會發生癌變。而直腸息肉是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凸起的隆起性病變,常由于直腸炎癥以及外傷導致黏膜增生引起的。
這兩種疾病在癥狀上可能都會出現血便,而沒有其它的任何癥狀。若要鑒別直腸息肉和痔瘡,需要醫生進行肛門指診,判斷是否有痔瘡,較為靠下的息肉可以通過觸診發現,但一般還是有賴于腸鏡。另外,痔瘡不會癌變,而部分直腸息肉有癌變可能性,因此,在不能明確是何原因引起的血便時,需要到醫院進一步肛門指針及腸鏡等的檢查。
直腸息肉和痔瘡都是肛門直腸周圍常見的良性疾病。直腸息肉是指發生于直腸粘膜的新生腫塊,包括炎癥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直腸息肉的癥狀主要以便血,大便習慣改變以及排便時腫塊脫出為主。直腸息肉存在著一定的惡變機會。而痔瘡通常是由于肛墊下移和靜脈曲張引起的局限性團塊,臨床癥狀表現為便血和痔核脫出,痔瘡是良性疾病,通常不會發生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