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急性骨髓炎的基本原則。中醫的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西醫則是采用抗生素、營養支持、及時切開、減壓等措施,避免細菌蔓延到全身,減輕骨骼內部的壓力。這個時候,患者的主要癥狀就是疼痛,在膿腫形成之后,切開排膿,可以緩解疼痛,降低骨骼的損傷。膿腫不能及時的排出,會腐蝕骨頭,造成骨的損傷,造成病理性的骨折,使骨頭的皮層越來越薄,使患者不能鍛煉,穿破了關節,就會出現關節的功能障礙。
骨髓炎的好發部位,主要是干骺端,比如小腿的上端及下端、大腿的上端及下端,也就是說鄰近關節的部位是好發部位,肱骨、上臂、前臂等長骨也是好發部位。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全身其它地方的感染引起的,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徹底,細菌會順著血液循環進入骨組織。干骺端的血管比較特別,因為干骺端的血管比較粗,細菌很容易滯留,當血液從快速流動到緩慢流動的時候,病毒很容易聚集,然后在干骺端集中,因此干骺端腫脹、疼痛是好發部位。如果是關節炎,則需要通過CT、磁共振等醫學手段來確診。
導致急性骨髓炎發作的常見致病菌,包括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腸桿菌等等,另外其他感染性疾病久治不愈、身體免疫力低下,以及缺乏鍛煉等因素的影響,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疾病出現。患者發病后要根據發病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用藥,另外也要注意做好各項護理的工作,堅持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的抗菌抗感染能力,這樣才能促進急性骨髓炎更快的治愈。
急性骨髓炎又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一種以骨骼破壞吸收為主的疾病。高熱、局部疼痛是其癥狀,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學前兒童多見于學齡前兒童,其發病時間較短,起病速度較快,多在長骨的干骺端。比如大腿下端、小腿上端等,由于細菌很容易在這個地方積聚,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或局部的癥狀。這種病的發病速度很快,會導致全身的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感染,導致細菌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出現全身癥狀,否則會導致長期的慢性骨髓炎,長期不愈,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急性骨髓炎切開引流術是先切開皮膚,然后分離骨膜,再抽取膿腫。患有急性骨髓炎時,需要先將患病部位的皮膚切開,然后分離骨膜,發現有膿腫時,需要用注射器把膿腫抽取出來,再切開骨膜,清除病灶。如果發現骨頭被破壞了,需要對皮質進行打孔,有助于腔內的膿液向外排泄,等腔內膿液排出后,在骨膜內放抗生素,可以起到殺死細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