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骨折后出現骨萎縮主要是營養不良引起的。具體分析如下:
骨折后出現骨萎縮是指關節附近發生疼痛性骨質疏松,臨床上也稱之為反射性交感神經骨營養不良,可導致骨折后出現骨萎縮的情況,患者一般會出現局部疼痛、腫脹以及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需根據具體病情積極進行康復鍛煉,或聯合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使之緩解。
骨折對線通常指的是骨折軸線是否連續。
骨折對線通常是放射線片所描述的情況,通常描述為對位對線良好,對位對線不良,對位對線差。骨折對線的正確與否可以用X光片來衡量,這根據骨長的軸向測定,判定其對線的正確性。對線不當,一般認為是骨折末端出現了錯位,要盡早進行手法復位和外科切開復位,以利于骨折的早期恢復。
骨折后皮膚發紫主要是局部組織出現挫傷造成的。
骨折后一般骨折端有流血現象,周邊軟組織亦有挫傷,并引起毛細血管發生破裂出血,而且,這些軟組織中的瘀血一般在1-2天后向外滲出皮下組織,由此造成肌膚出現紫紅的現象、瘀青等癥狀,這都屬于常態。若要使之加速消散,早期可及早進行局部肢體冷敷,避免皮下或軟組織出血惡化。此外,還可將藥物敷貼于患處,使之快速吸收,這樣不但能夠加速傷口愈合,而且對創面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骨折后2-3天內可局部熱敷、物理治療或者外敷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膏,還能促進瘀血的耗散。
骨折后脹痛可能是出血、血液循環異常等原因導致的。具體內容如下:
1、骨折后骨折端出血,比如四肢閉合性骨折,由于肌肉間隙、骨骼和骨間膜等部位的閉合性骨折,當體內的氣壓上升時,會導致脹痛,甚至出現筋膜間室綜合癥,這種情況會加劇疼痛。
2、骨折會導致局部的血液流通受到損傷,導致靜脈的回流和淋巴管的回流受到阻礙,同時也會導致組織之間的滲透,導致肌肉的拉伸性變強,從而導致局部腫脹、疼痛。
骨折后恢復期間疼痛的原因主要有:
1.骨折損傷的時候周邊的軟組織會受損,從而影響到軟組織的血液流通,使血管不暢通,組織間隙的壓力升高,從而引起疼痛。長期的局部制動會加重疼痛的感覺。
2.骨折恢復期要進行功能訓練,運動的力度會逐步加大,從而導致局部的肌肉等軟組織疲勞,從而導致疼痛。鍛煉后2-3日會有肌肉疼痛,2-3日后會逐漸緩解。
骨折后兩周發燒可能是感染導致的。
骨折后2個星期有發熱的癥狀可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比如開放性骨折沒有做好的清創可能會造成骨折部位的炎癥。如果是在骨髓腔內,可能會有化膿性骨髓炎,主要癥狀是發燒、寒戰等。如果是封閉性骨折,由于損傷的地方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的,需要積極治療。
患者平時應該保持作息規律,應多休息,不要勞累,保持飲食清淡、營養,有利于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