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經腸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臨床上會出現持續發熱,嘔吐,腹瀉,惡心,腹部不適等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皮疹、肝脾腫大等癥狀。
傷寒患者可使用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頭孢噻肟等抗生素治療,治愈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一般不會再感染傷寒。
在治療期間,患者還需飲食清淡,作息規律,適當運動,可以促進病情恢復。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三種沙門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副傷寒甲、乙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病情更輕、病程較短,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較為特殊,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典型的傷寒大多起病比較緩慢,最早出現發熱,可以伴有畏寒,寒戰等,出現全身疲倦、乏力、頭痛、干咳、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者便秘等。
傷寒的腸道病理變化分為四個階段:1、髓樣腫脹期:發病第一周。回腸下段淋巴組織略腫脹,隆起于黏膜表面,色灰白,質軟,隆起組織表面形似腦的溝回,以集合淋巴小結最為典型。壞死期:多見于起病第二周,髓樣腫脹處組織壞死。潰瘍期:發生于起病第三周,壞死腸黏膜脫落形成潰瘍,潰瘍邊緣隆起,底部不平。集合淋巴小結發生的潰瘍其長軸與腸的長軸平行,孤立淋巴小結形成的潰瘍小而圓,潰瘍可深達肌層及漿膜層,此期易發生腸出血和穿孔。愈合期:相當于發病第四周,潰瘍處肉芽組織增生將其填平,邊緣上皮再生將其覆蓋,潰瘍愈合。這是傷寒的腸道病變。
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全身性傳染性疾病。潛伏期為8-14d,病程一般約4周。長者可遷延至8周。病理改變主要是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增生性反應,尤以回腸下段淋巴組織病變為明顯。臨床特征是發熱,相對緩脈、全身中毒性癥狀、消化系統癥狀,體查見玫瑰疹等。
地方性斑疹傷寒的癥狀有突然高熱、常伴有寒戰體溫于1~2天內達39~40℃或更高多呈稽留熱少數有波動伴嚴重的毒血癥癥狀劇烈頭痛、煩躁、失眠、耳鳴、聽力減退周身不適肌肉酸痛以腰、腿部尤其是腓腸肌疼痛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