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和腹部痛的部位和癥狀都不一樣,腹部的范圍很大,包括上腹部、肚臍周圍、下腹部,如果是上腹部的疼痛,一般都是因為胃部的疾病引起的。
如果是整個腹部的疼痛,那就是肚子疼。胃部疼痛的時候,胃壁會抽搐,從而損害胃的功能,從而導致胃部發脹、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癥狀。
如果腹部疼痛,可能會有消化不良、腸脹氣、腹瀉等表現。腹痛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除了腸胃方面的疾病,還有胰腺、肝臟、腸炎、闌尾炎、腸梗阻等。
急性胃腸炎是引起胃痛肚子痛拉稀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飲食不衛生、腹部受寒著涼、暴飲暴食等因素引起的。可以通過硫酸阿托品片來緩解胃腸道痙攣,或是使用復方苯乙哌啶減少大便次數,還可以聯合抗生素,起到有效的殺滅病菌。必要時還可以服用中成藥,如香連化滯,通常能夠緩解癥狀丸。治療期間盡量吃易消化的流食,少吃油膩食物。
通常情況下,胃痛和肚子痛,患者可以通過痛的位置來進行區分。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胃痛多由慢性胃炎、胃潰瘍、萎縮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導致的,常在胃部,以及腹部中央出現疼痛,而肚子痛是指整個腹部的疼痛,患者可以通過痛的位置來進行區分胃痛和肚子痛。
胃痛和肚子痛的患者需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到底是什么情況導致的,再針對性進行治療。
懷孕三個月以內胚胎不太穩定,容易出現先兆流產和腹痛的表現。三個月之后胚胎比較穩固,不太容易出現陰道流血、腹痛的情況。如果懷孕已經三個月了,突然出現肚子疼,需要鑒別診斷,比如腹痛位置,和胃腸道的疾病、闌尾炎、卵巢囊腫等相鑒別。
病情分析:肚子疼是個模糊的概念,很多腹腔內的很多病變可以引起腹痛,胃在上腹部,就是臍部以上至劍突下的部位,若有胃部的炎癥或者潰瘍,常有劍突下的壓痛
意見建議:若有腹痛,應該及時就診明確病因,再行進一步治療,因為很多腹痛是比較兇險的,比如胰腺炎、胃腸穿孔等
肚子痛是有很多種的。“肚子痛”就是醫生說的“腹痛”意思。“腹痛”所包括范圍很廣,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只包括胃、腸、肝、膽、胰,還包括腹腔里的所有器官、組織以及腹壁的肌肉出了問題都會引起肚子痛。對號入座疼痛的性質脹痛:常與氣相伴,胃或腸里有很多空氣感覺很脹,多為機能性腸胃障礙。絞痛:多是痙攣在搗亂,好像在把東西絞轉的痛,多為結石、腸堵塞、急性腸炎。刺痛:好像用針刺般地疼痛,多為消化性潰瘍。燒灼痛:往往是胃酸多,像胃里有團火在燃燒。多為消化性潰瘍或其前兆。隱隱作痛:可以忍住,輕微的痛感。悶痛:像有重物壓著,或肚子里有東西而不舒服。咬痛:好像有什么東西在里面啃咬的痛。感覺疼得厲害不厲害劇痛:是指痛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不排除:胃或十二指腸穿孔、膽囊(道)結石、闌尾炎及腸梗阻、輸尿管結石、嵌頓疝等,女性有下腹部疼痛時,應特別注意子宮外孕或婦科其他急癥。輕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如何看病掛號根據腹痛輕重緩急,可按以下順序就診:1、普通外科發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一般首次就診應掛普通外科。腹部脹痛、伴嘔吐、不排氣、不排便的病人,應除外腸梗阻,均應去普通外科就診。2、消化內科發生在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急性腹痛,或者慢性上腹痛伴反酸或嘔吐、腹瀉的病人,應去消化內科就診。3、泌尿外科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應確診有無泌尿系統結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4、婦科女性病人,在行經期、月經中期或者有停經史的,突發急性腹痛,應去婦科就診。確診是痛經還是宮外孕等疾病。5、兒科14歲以下的兒童,應該去看兒科。普外科胃痛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窩處常發生疼痛為主的疾患。歷代文獻中所稱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至于心臟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癥,《內經》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在臨床上與胃痛是有區別的。胃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于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癥狀,多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宮能癥。也見于胃粘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癥等病。(病因病理)1.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之疏泄失調,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癥。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生胃脘疼痛。或因寒涼傷中,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痛乃作。3.脾胃虛弱病后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上述病因,既可單獨致病,又往往相互影響,而出現寒熱互見、虛實錯雜、陰陽并損之證候,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辯證論治)治療胃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后審證求因,給于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癥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饑,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胃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于“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1.肝氣犯胃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1)氣滯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后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游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后,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郁之象。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里,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干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郁熱所致。治則疏肝、泄熱和胃。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熱)。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