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急性心肌梗死的標志物有心肌酶譜、肌鈣蛋白I/肌鈣蛋白T等,具體內容如下:
AMI的標志物主要有肌鈣蛋白I、肌鈣蛋白T等。肌酸激酶,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肌紅蛋白等。在心梗的急性期內,肌紅素首先升高,但其特異性很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肌酶譜、tni、tnt值都會逐步增加,其中TNi和TN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是最好的,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心梗,判定心梗的嚴重性和預后。
一些急性心肌梗死后,可有發熱的現象。
通常屬低熱或中等發熱,約37~38度以上,室上性心動過速等,白細胞升高,同時血沉迅速升高等現象。如果在治療期間出現了消化不良,就要及時到醫院去就診。因壞死物質吸收后,通常約24~48小時內出現疼痛,人體體溫上升,程度和梗死范圍成正相關即,梗死范圍越大,可有發燒的跡象越嚴重,體溫通常為38攝氏度,極少超過39攝氏度,一般持續時間一周左右。
急性心肌梗塞是嚴重的疾病,需爭分奪秒的搶救,如果已經脫離危險了,治療的需加強護理,要安靜、少量多餐,少吃脂肪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等。身體恢復時間長短,看各人的病情及是否有并發癥等。
一般情況下,急性心肌梗死分為3種類型。具體分析如下:
1、冠狀動脈搭橋術相關的心肌梗死。
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或支架血栓相關所致的心肌梗死。
3、是自發性心肌梗死,由冠狀動脈斑塊破裂、裂隙或夾層引起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的缺血性心肌梗死。
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喝溫水、多休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膩、辛辣的食物,不得飲酒或含有酒精的飲料,以免誘發其他疾病。
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應以強化監測為主,病人應臥床休息,止痛,并進行血管再灌注。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靜脈溶栓、冠狀動脈溶栓和冠狀動脈的急救措施。同時還要進行抗血小板抗凝,ACE、IAR、B類的藥物和β受體阻斷劑可以用于臨床。在此期間,最主要的是對心肌進行再灌注處理,降低了心肌缺血的區域,從而起到了一定的防護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以下幾種病因: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或剝蝕,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狹窄或者完全閉塞,心肌明顯而持久地缺血缺氧甚至壞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病因;
2.冠狀動脈栓塞,冠狀動脈先天畸形;
3.冠狀動脈痙攣:由于高強度壓力環境或者惡劣氣候及其他誘發因素造成冠狀動脈嚴重缺血缺氧和血流阻斷而引起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