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需要做MRI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病情。
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并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與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而MRI檢查具有安全、無輻射、精確等優點,盡量同時進行CT和MRI的對比分析,方可得到較正確的定性診斷。
此外,患者確診后,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手術切除腦膜瘤,這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一般是比較準確的,可以采用手術的辦法來進行治療,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有沒有出現壓迫的癥狀,如果出現有壓迫神經,就會容易產生機體的功能,出現障礙會出現有感覺的異常。
通常來講,腦膜瘤主要表現為頭痛、視物模糊和手腳活動障礙等癥狀,疑似患有腦膜瘤可以去神經外科進行診斷,神經外科醫生會進行初步的診斷,或者是馬上進行復查,比如頭顱CT、頭顱磁共振等、頭顱核磁共振檢都是要進行增強的,頭顱磁共振檢相對于CT來說是比較明確的,頭顱CT小腦膜瘤不一定能看出來,從而造成誤診,所以疑似患上腦膜瘤就會去醫院進行頭顱磁共振平掃+強化,小腦膜瘤是可以被明確檢測出來的。
腦膜瘤在手術之前主要也就是檢查患者是否有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或者有其他的一些疾病,自身的情況來選擇手術中的方案,對病人來講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所以只要放寬心情,沒有什么緊張的,只要配合醫生就可以。
病情分析: 臨床常見的檢查腦膜瘤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分別如下:
一、頭顱平片:腦膜瘤異常表現包括顱內壓增高、松果體鈣化斑移位、骨質改變、腫瘤鈣化和血管壓跡改變。單純顱內壓增高無定位、定性價值,松果體鈣化斑移位診斷價值也有限,其余征象則有定位和(或)定性診斷價值。
二、CT檢查:平掃腫塊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見斑點狀鈣化。多以廣基底與硬膜相連,類圓形,邊界清楚,瘤周水腫輕或無,靜脈或靜脈竇受壓時可出現中或重度水腫。顱板侵犯引起骨質增生或破壞。增強掃描呈均勻性顯著強化。
三、MRI檢查:T1WI呈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等或高信號,均一性強化,鄰近腦膜強化稱為“腦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MRA能明確腫瘤對靜脈(竇)的壓迫程度及靜脈(竇)內有無血栓。
四、腦血管造影:利用數字減影技術(DSA)的腦血管影像,可以顯示腫瘤血液循環不同時相的血管影像,對于了解腫瘤對靜脈竇的影響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意見建議:以上給你介紹的是腦膜瘤檢查,一般情況下會做這些檢查。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到時候檢查會因人而異。腦膜瘤患者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治療,避免給自己造成嚴重的危害。
指導意見:1、頭部X線平片(顱骨平片)。除高顱壓表現外,可有:①腫瘤鈣化,見于沙粒型。鈣化較密集,可顯示整個腫瘤塊影;②局部顱骨增生或破壞;③板障靜脈增粗和增多,腦膜動脈溝增粗,棘孔可擴大。
2、頭部CT。雖然MR在診斷腦膜瘤方面有取代CT之勢,但是CT仍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特別顯示腦膜瘤與鄰近骨性結構的關系、鈣化等。腦膜瘤CT的表現:
(1)瘤呈圓形或分葉狀或扁平狀,邊界清晰。
(2)密度均勻呈等或偏高密度,少數可不均勻和呈低密度,為伴瘤內囊變或壞死。
(3)增強后密度均勻增高。
(4)瘤內鈣化多均勻,但可不規則。
(5)局部顱骨可增生或破壞。
(6)半數患者在腫瘤附近有不增強的低密度帶,提示瘤周水腫。
3.MRI。可三維成像,多種成像系列,不受骨偽跡影響等優點,特別有利于顯示顱底、顱后窩和框內的腫瘤。在T1加權像上可為等信號或高信號。T2加權像上通常為稍高信號,也可為等信號。MRI的定位診斷優于CT,但對腦膜瘤的定性常不如CT。
(1)以硬腦膜為其基底,此處也是腫瘤最大直徑。
(2)在T1加權像上約60%腦膜瘤為等信號,30%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腫瘤呈低至高信號,且與瘤病理類型有關,如纖維型多為低信號,內皮型為高信號。
(3)在T1和T2加權像上腫瘤和腦組織間有一低信號界面,代表受壓的蛛網膜或靜脈叢。如此低信號界面消失,常提示蛛網膜界面被破壞。
(4)T2加權像可清晰顯示瘤周水腫,瘤周水腫常見于額葉腦膜瘤、蝶骨嵴腦膜瘤,以及腦膜內皮型、過渡型、接受軟腦膜動脈供血的腦膜瘤。
(5)腦膜尾征,腫瘤附著的硬膜和鄰近硬膜可增強(CT也可有),反映該處硬腦膜的通透性增大,并不是腫瘤浸潤。
但這三種情況需要做核磁加強掃描:1)小的無癥狀的腦膜瘤不合并水腫和占位效應,尤其是在靠近頂部者,2)多發腦膜瘤中小的腫瘤易被遺漏;3)復發腦膜瘤。
4.血管造影。血管造影腦膜瘤的特點:①瘤血管成熟,動脈期有增粗的小動脈,毛細血管腫瘤染色,靜脈期有粗大靜脈包繞腫瘤;②頸外動脈(如顳淺動脈、枕動脈、咽升動脈、腦膜中動脈、腦膜垂體干、小腦幕動脈等)增粗、血流速度加快(正常時頸內動脈循環時快過頸外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