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腹瀉,有生理性腹瀉和病理性腹瀉之分。生理性腹瀉,沒有發熱、體重不增、脫水這一類的表現,不需要任何的處理。病理性的腹瀉可能有大便次數多,而且大便特別稀,或者是大便里面有膿液和血液樣的東西,或者是粘液樣的東西,這種需要檢查大便常規。
兩個月的寶寶如果出現腹瀉,首先需要進行大便常規的檢驗,不排除是因為消化不良或者是出現了感染導致的,一般的嬰兒腹瀉在夏秋季節的發病率最高,要照顧拉肚子的寶寶,得做些易消化的食物,像米湯、糖鹽開水,甚至忍痛暫時禁食,給胃腸歇歇,好恢復功能,這樣才能加快疾病的痊愈哦。如果是有腸炎引起的拉肚子,可以引起體溫升高,或者是其他癥狀,大便檢驗確定之后,如果是消化不良引起可以去醫院開一些蠕動腸胃的小孩藥物吃。
病人拉肚子、頭暈,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拉肚子會引起水分、鉀、鈉丟失過多,身體缺鉀和缺鈉以及脫水都會引起頭暈、乏力癥狀。另一方面拉肚子可能為急性胃腸炎或胃腸型感冒引起的,感冒或感染引起的病毒都會引起肌肉酸痛,即表現為乏力、頭暈癥狀,要抽血檢查血常規和化驗大便常規明確。
一般來講,拉肚子、咳嗽、腹瀉需要采取藥物治療、日常護理等方法控制病情,具體分析如下
1.藥物治療:如果拉肚子、咳嗽、腹瀉,考慮是胃腸型感冒引起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如抗病毒口服液、連花清瘟膠囊、感冒靈顆粒等,能夠緩解相關癥狀。
2.日常護理:患者需要注意飲食衛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時做好腹部保暖。遵醫囑監測病情,發現異常者需及時就醫。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發病,大部分是因為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造成的,另外喂養不當,腹部受涼等非感染性因素也會出現腹瀉。小兒腹瀉的治療原則以合理飲食、維持營養、控制腸道感染、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寶寶拉肚子要分為幾種情況考慮:要判斷是消化不良導致的,還是受涼導致的,或者是感染導致的,之后再對癥治療。如果是感染導致的,還需要考慮到底是細菌性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所以如果寶寶出現拉肚子的情況,我們先判斷一下有沒有受涼等因素,導致的拉肚子嚴重不嚴重。如果比較嚴重,要帶到醫院檢查一下便常規,看看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的感染。一般來講病毒性的感染,我們可能就是給一些對癥的補液治療,而細菌性的可能要加用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