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臥位拉腕部坐起時,易出現角弓反張。俯臥位,手支撐不易保持,肘、膝關節屈曲,雙下肢僵硬,不能保持爬位。坐位時,長腿坐位不能保持,需側位坐,或坐位時需盤腿,胸后凸。立位時,雙下肢呈硬性伸展,尖足,立位懸垂雙下肢呈剪刀樣交叉。
寶寶肌張力高主要有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等類型,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表現。
1、痙攣型:寶寶痙攣型肌張力高,在爬行時雙臂呈相互交替姿勢向前,但雙腿被拖拉前行,患兒行走緩慢、延遲,步行時足尖著地,托起小兒腋下可見雙下肢呈剪刀狀交叉,痙攣型智力大多正常,很少合并有癲癇發作。
2、手足徐動型:手足徐動型肌張力高主要有運動不自主、不協調等癥狀,運動增多,緊張時加重,安靜時減少,入睡后消失,常表現喂養困難、經常張嘴伸舌、言語障礙明顯,可能伴有嚴重的智力低下。
3、共濟失調型:寶寶共濟失調型肌張力高,主要有步態不穩、走路時兩足間距加寬、四肢動作不協調、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顫等癥狀表現。
肌張力高的寶寶往往睡眠比較困難,而且睡眠過程中容易發生驚醒,睡眠質量比較差。睡眠過程中,有些肌張力高的表現還會持續存在,比如手經常呈握拳狀,即使給予按摩也不容易張開。
嬰兒出現肌張力增高,可能原因與大腦先天發育異常或者是由于缺血缺氧性腦病,病毒性腦炎,腦瘤等原因有關系。所以出現肌張力增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及時發現肌張力增高,對于診斷腦部損傷等疾病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腦梗肌張力高的表現患側肢體肌肉痙攣強直、上肢折刀樣改變、肩關節僵硬、肩關節半脫位、踝關節不能隨意運動等。
腦梗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而導致的,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昏、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而肌張力高,可能會表現為患側肢體肌肉痙攣強直、上肢折刀樣改變、肩關節僵硬、肩關節半脫位、踝關節不能隨意運動等。
頭易后背,雙上肢不易居中,肩胛帶后縮,雙手握拳,四肢被動,活動受限,有抵抗感。仰臥位,拉腕部坐起時,易出現角弓反張。俯臥位,手支撐不易保持,肘、膝關節屈曲,雙下肢僵硬,不能保持爬位。坐位時,長腿坐位不能保持,需側位坐,或坐位時需盤腿,胸后凸。立位時,雙下肢呈硬性伸展,尖足,立位懸垂雙下肢呈剪刀樣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