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小兒疊腸灌腸后出現腹瀉是很常見的現象。灌腸可以減輕腸胃的壓力,幫助消化道排泄。另外還需要進行靜脈營養和抗生素的注射。隨時注意病情的變化,如不能改善,必須盡快進行手術,避免延誤。由于兒童的各項器官還不十分成熟,免疫力也比較低,建議平時要做好相關護理,避免受到疾病的侵襲,一旦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治療。
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癥狀,表現為大便次數和量變多,性狀改變。每天大便3次以上甚至10-20次,稀便、糊狀便、水樣便、黏液膿血便。
糞便性狀比大便次數更重要,次數增多但大便成形則不沒有腹瀉,有發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煩躁不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嗜睡、驚厥甚至昏迷等。水電解質酸堿度平衡紊亂,有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血鉀、低鈣血癥,表現為體重減輕、皮膚蒼白或發灰、彈力差、口渴不安、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燥、嗜睡、拒食、眼淚和尿量減少、衰弱等。
嬰幼兒發生嚴重痢疾后,要做好護理工作,具體如下:第一,12個月以內的嬰兒可以繼續哺乳。不過,媽媽最近要多吃些清淡的東西,最好是容易消化的,如果是非母乳喂養的,可以換成脫脂牛奶。
第二,要注意給孩子充足的飲水,因為孩子會因為痢疾而脫水,需要及時的給予孩子充足的水。
第三,要及時的清理孩子的大便,因為嚴重的痢疾,孩子的臀部會變得通紅,因此要在每一次大便后都要進行清潔。
小兒夏季腹瀉的癥狀主要是大便的量、色、質與秋季明顯不同,在伴隨癥狀較輕,病程較短。
1.從大便的量、色、質上,與秋季腹瀉有明顯不同。大便次數每天大概三五次,數量較少,不同于秋季腹瀉,每天十余次。顏色大部分是黃綠色或綠色,味道非常臭穢,沒有不消化的顆粒。質地大部分是稀糊狀為主,不同于秋季腹瀉大量的稀水樣便。
2.它的伴隨癥狀上,發熱,嘔吐,腹痛等癥狀較輕,病程也比較短,一般在1到3天就能很快的恢復。
建議在生活中要特別要注意衛生習慣,要養成飯前便后要勤洗手的良好習慣,做到預防為主。
小兒反復腹瀉可能因消化系統沒有完全成熟消化能力較弱、感染性腹瀉、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差等引起。
1-2歲的寶寶生長發育比較快,需要更多營養和熱能。但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全,消化酶分泌較少。消化能力差,容易發生腹瀉。由于細菌、病毒或霉菌侵入腸胃道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在患病期間會出現腹瀉、發熱、嘔吐等癥狀,同時大便中還有異常臭味或粘液、膿血。如果出現腹瀉癥狀,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治療。其次,由于神經系統調節胃腸功能較差,如不適應添加離乳食品,短時間內添加過多品種,或一次喂過多而突然斷奶,也可能是飲食不當,如吃了不能消化的蛋白質食物;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秋季溫差大、小肚子容易受涼等因素會導致腹瀉。具體病因需前往醫院兒科進行明確診斷。
小兒秋季腹瀉可以用安痛定、地塞米松、利福平等藥物來進行灌腸治療。
利福平對由大腸桿菌引起的痢疾有很好的效果。對于拉肚子導致的腹部疼痛,可以通過服用安痛定來改善。通過灌腸可以緩解腹瀉,但也存在一些隱患,盡量選用一些有止瀉作用的藥物,例如蒙脫石散。建議小兒到兒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