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髖臼在發育的時候沒有進行正常的發育。
正常的髖關節是臼杵狀的,其上方有一個覆蓋物,下方有一個球,而股骨頭則被包裹在髖臼內。髖臼發育不良是指髖臼發育不良,如果髖臼的蓋子沒有發育到相當完整的髖臼,大部分都是裸露在外的。
髖臼發育不良是一種常見的病癥,一般發生在兒童時期,成人時期,甚至是老年人。當髖臼發育不良的時候,會在20多歲的時候,就會出現臀部疼痛,無法走路,無法下蹲。最重要的是,在30-40歲的時候,髖臼會發生磨損,加快退行性變性,引起外傷性關節炎。
一般來說,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嬰兒出生時,股骨頭部分或全部脫出髖臼的一種畸形。通常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是臀位產使髖關節在異常的屈曲位置上受到機械壓力,造成股骨頭脫位引起的。此外,大多數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兒童通常都有陽性家族史,所以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建議家長根據實際情況帶寶寶前往醫院就診檢查,然后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通過B超是可以看見的,主要是看阿爾法角的變化以及股骨頭的覆蓋率進行觀察。通過阿爾法角與谷底線相交的夾角來判斷發育狀況,貝塔角形成的夾角代表發育程度,阿爾法角應該大于等于60度,如果減小就說明發育不良。所以具體還是要去醫院做B超,由醫生觀看。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先天發育異常。這種疾病早期的治療非常關鍵,需要進行彩超的檢查,測定髖關節的角度。根據這種角度決定給孩子佩戴支具還是吊帶治療,治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
寶寶生下來就發現兩下肢長短不一樣,就是發育不良的表現。疾病主要出現在剛出生的小兒身上,多發于女嬰身上。原因可能是懷孕時期的媽媽沒有補充足夠的營養,或者吸收了化學物品引起了小兒中毒才發育不良的。
幼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癥狀是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全脫位及髖關節不穩定。髖關節發育不良常見于女性幼兒,女性的發病率大約是男性的5-10倍。單側較多,雙側少見,左側多于右側,并且常伴有其他骨發育異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