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和房撲都屬于房性心律失常,兩者主要區別是,在心電圖的表現上有所不同。房顫的心電圖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小f波。房撲的心電圖是P波消失代之以相對比較均勻的大F波。在房撲的心電圖中,P波可以一定的比例下傳,形成QRS波,房顫和房撲在疾病的發病以及治療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區別。
房撲是一種介于房性心動過速和心房顫動之間的中間類型。
房顫是一種很常見的快速心律失常,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會越來越高。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做相應的檢查,確定原因,然后再進行對稱的治療。最常見的是通過藥物治療,或者是排除某些誘發因素,從而降低心室率,防止并發癥。
建議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大哭大笑。
房撲并不長久,多為房性陣發性心律過速,為房顫或恢復竇性心率過渡心律失常。
房撲主要發生在老年群體中,并且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也逐漸升高。心臟發生房顫和房撲最有害,就是心室率過快或過慢。當發生了房撲時,患者往往有心悸、氣短等癥狀,甚至出現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因房撲可導致心室率更快,房撲遠較房顫為甚,需積極處理。如果在藥物治療無效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當前,房撲理論比較清楚,較適用于射頻消融術。由于房撲給藥療效稍遜房顫,房顫多為左心房問題,而且房撲多為右心房有毛病。
所以在治療時要注意左房和右心腔大小不等的情況。若房撲久治不愈,常導致房顫。
房撲指的是心房撲動,而房顫指的是心房顫動。
房撲和房顫是兩種類型的心律失常。房撲的心電圖典型地以竇性p波型為特征,其形態間距和振幅都有規律的Z型。而房顫的心電圖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間距和振幅的F波型。心室撲搏的F波數,一般250~350次/分鐘,而F-的F波,一般為350-600次/分鐘。房撲動的心室速率一般有規律也有不規則性,這與房室傳導的比率有關系,但心房撲動的心室比率往往是完全不規則的。如果有3級的房室傳導阻滯,則會有明顯的心室頻率變化。
房撲和房顫都是心律失常疾病,房撲和房顫也有明顯的區別。首先房撲和房顫都是心房發生了一些問題,引起心房內快速撲動或者顫動。房撲的心房撲動頻率要慢一些,房顫的心房顫動頻率要快一些。一般房撲在心房內,其撲動頻率大概是300-400次/分,而房顫的頻率應該達到450-600次/分。此外,它們的發生機制也有所不同。房撲是在心房內有大的折返環,電活動在折返環內折返,從而發生心房撲動。而房顫的機制并沒有大的折返環,可能是一些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