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簡稱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人群可達到10%。房顫常見的病因與冠心病、高血壓和器質性心臟病有關。目前認為90%的房顫起源于肺靜脈異常電位,引起心房顫動。臨床表現有心悸、心律不齊、胸悶、頭暈、氣短等。
房顫是由于心房異位起搏點的存在,發生心律失常,多個異位起搏點同時放電,引起心房無法完成正常的收縮功能,而出現心房顫動,心電圖表現為P波消失,代之以一些列不規則的波形。
心房顫動就是指心房的收縮失去了正常的節律,被心房內多個小折返環路的激動代替,表現為紊亂顫動的工作狀態。隨著年齡增大或心臟基礎疾病的進展,當左心房內徑越來越大時,心房肌細胞之間的電活動關聯不再緊密,導致房顫的發生率開始升高。
房顫是一種心臟疾病,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顫動,屬于心律失常的一種。正常的竇性心律消失,代之以不規則的f波,頻率通常在350次-600次/分。房顫時患者會感覺心慌、氣短、乏力,甚至頭暈、血壓下降等。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等都可以導致房顫的發生。感染、酗酒、勞累、情緒激動等都可以成為房顫發作的誘發因素。
房顫是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無序的顫動波,是比較嚴重的心律失常,需及時就醫,評估風險。
針對房顫的治療,不僅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還應控制心室率、預防血栓栓塞發生。除此之外患者可通過中成藥物進行調理,緩解癥狀,如參松養心膠囊,該藥物由黃連、丹參、桑茱萸、桑寄生等藥物配伍而成,可達到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功效,能夠有效改善房顫、早搏等心律失常癥狀。
一般來說,心臟瓣膜術后是很可能出現房顫的。人體的二尖瓣或三尖瓣出現狹窄或關閉不全時,都有可能會導致心臟各腔室的壓力發生變化,很有可能導致心房的擴大或心室的擴大,進而為房顫的形成提供了病生理機制。如果患者的情況比較嚴重,建議前往醫院就診治療。如果患者的情況比較輕微,通常不需要進行治療,患者注意觀察即可。
此外,心臟瓣膜術后應該注意控制情緒,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