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偏低有生理性的情況也有病理性,通常患者無特殊的臨床癥狀,只是身體的波動性所導致的,如果近期有病毒性的感染,這時候淋巴細胞的比值升高,相應的中性粒細胞偏低。近期接受過相應的化學治療以及放射性治療,如使用非甾體類的藥物,或者因為腫瘤放療引起骨髓抑制。骨髓系統的造血問題,如再障這種疾病。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減少,如果是短時間內可能是與病毒感染有關,如果長期偏低,就要檢查偏低的原因,是否是因為有慢性病、長期吃某種藥物、是否是工作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是否是接觸射線,必要時可以做骨髓穿刺檢查。
中性粒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數量的比例是50%-70%,低于50%就是偏低。引起中性粒細胞數量偏低最常見的原因有,病毒感染,特別是流感病毒、水痘、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時,中性粒細胞比例會偏低.血液系統疾病,常見的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礙,中性粒細胞形成的數量減少,也會出現了中性的細胞比例偏低。
中性粒細胞數目偏低可能是因為血液系統疾病導致的,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巨幼紅細胞貧血等,也有可能是因為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流感導致的,另外如機體受放射線損傷都可造成。
通常情況下,白細胞是由嗜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的,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會隨著新生兒的出生而減少,同時也會出現嗜中性粒細胞的比率,一般在出生4-6天左右,嗜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率是一樣的,之后會出現更多的淋巴細胞。到了4-6年,就會出現嗜血細胞與淋巴球的比率。這是兒童血液中的一種改變。兒童在4天至6天、4歲至6歲時,會有嗜血白細胞下降、淋巴細胞升高等癥狀。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有可能是一些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比如流感,麻疹,傷寒等疾病都有可能會引起,另外也有可能是某些血液性疾病所引起的,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還有脾功能亢進,都可能會影響到嗜中性粒細胞,導致嗜中性粒細胞數量降低,進而引起百分比偏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