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以下方法進行康復訓練:1。肌力訓練,手術后第12天進行術側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等長收縮,以及術側髖關節、踩關節適當的抗阻訓練。先從屈髖、伸膝姿勢開始,直至屈髖、屈膝姿勢。在關節無痛、患者可耐受的條件下增加阻力。2。步態訓練,站立相訓練主要訓練患者的髖伸展,膝關節屈曲、伸展控制,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協調運動,以及患側下肢的承重訓練。
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分為兩個部分共計五項,需根據患者術后不同的時間進行不同的訓練項目:
1、術后根據患者的情況,第一到兩天內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次訓練時間十秒,休息十秒依次循環。
2、術后兩天到七天內進行直抬腿與髖關節伸縮運動,伸直抬高十秒收回依次循環。
3、踝泵運動鍛煉足踝力量,需每天堅持,直到康復。
4、術后一周,基本恢復良好,在一次進行其他相關運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主要進行肌肉收縮訓練等。術后的康復訓練,提倡病人在床上進行等長肌肉收縮訓練,主要是鍛煉肌肉的力量和關節的活動范圍。目前很多病人都可以在手術后當天下床,因為長時間的臥床會引起血栓、肺部、泌尿系感染,但不能劇烈運動,特別是在傷口愈合的2-3周內。對于一些特別的病人,在康復訓練中需要特別的關注,因為過度的運動會導致關節脫位,具體的關節活動范圍要與外科醫生溝通,看有沒有特別的要求。
一般情況下,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常見的手術,如果膝關節出現了一些嚴重的病變,引起了膝關節的疼痛、畸形、屈伸受到限制,如果不能有效的改善膝關節的功能,那么就需要將膝關節內的所有病灶全部切除,然后再用人工假肢來替代膝關節,從而達到改善膝關節的主要作用,建議患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需要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還應做好個人的衛生護理,以免出現感染炎癥的情況。
一般來說,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治療重度骨關節炎的手術。
如果骨關節炎病情較為嚴重,關節出現內翻或外翻、骨頭磨骨頭、關節軟骨完全磨損、下蹲困難、關節屈伸活動受限等癥狀,核磁檢查、X射線檢查發現關節間隙消失、軟骨剝脫時,一般在醫生的指導下采取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有助于達到改善患者活動度,從而減輕疼痛癥狀。
膝關節置換術后的翻修應明確假體松動、感染、假體周圍骨量丟失、假體周圍骨折等。翻修需要在首次手術中移除假體,同時檢查關節內部是否有感染。如果沒有感染,可以將新的義齒直接移植,細菌性感染主要有低毒性細菌感染和高毒性細菌感染,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炎癥,可在一期內進行新的關節置換。長期感染,應首先置入支架,達到手術適應癥后,再進行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