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撲動為快速型心律失常,健康人極少發生心房撲動,心房撲動發生大多合并器質性之心臟病,心電圖檢查是檢出心房撲動的主要檢查內容,心電圖則可能出現下列特征性變化。
首先是竇房結的發放沖動形成的竇性p波消失,而等待它的是鋸齒狀撲動波稱之為f波,心房撲動波間等電位線消失,心電圖23avf導聯和v1導聯中,f波最為顯著,心房撲動典型波f波頻率為250~300次分。
第二種,講這個心房撲動導致心室率可能是有規律或無規律,這就要看房室傳導的比例是否保持不變,當心房率為三百次/分鐘時,未經藥物治療,心血率一般為150次/分,即房室傳導二比一。
三、心電圖qrs波形態僅為正常,發生的時候差異性傳導,或原來存在傳導阻滯或旁路下傳,qrs波可變寬,或出現形態異常。
一般情況下,心房撲動時心電圖的癥狀通常有大F波、P波改變等,具體內容如下:
心房撲動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此時,患者心房率一般在250次/分-300次/分區間內。而心房至心室下傳的比率通常是2:1-4:1下傳,而在出現心房撲動后,患者的心室率一般在75次/分或150次/分。此外,心電圖可能會提示患者大F波、P波方式了改變,其具體表現為患者胸前導聯和II導聯有特征性的大F波出現,常規心房收縮和舒張的P波消失。
心房撲動的心電圖特點為正常的竇性P波消失,取代之大小不等的F波,具有頻率較快、形態不規則等特征。
心房撲動的特征是:原來的P波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規則的F波,其發作的次數一般在250-350次/分之間。臨床表現為典型房撲、順鐘向折返、逆鐘向回轉型房撲等。多數是典型的房撲,例如三尖瓣型房撲,又可分為I型和II型。非典型房撲是手術后最普遍的現象。
心房撲動要做以下檢查,具體分析如下:
1、心電圖: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間距、振幅為之字形F波,頻率為250~350次/min。
2、24小時的心電監測:對心房撲動的觀察要優于ECG。
3、心臟彩超:檢查有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也可以檢查心臟周圍的組織和血管有沒有什么異常。
4、甲狀腺功能檢測:主要是檢測甲狀腺激素、抗體等。
心房撲動是心律失常中的一種常見類型,簡稱房撲。是一種心房激動頻率達250-350次/分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可表現為陣發性和持續性,部分房撲和房顫交替出現,稱為不純性房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