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醫院治療 手術后每個月都檢查照X光 都說是正常的,就是近一個月來股骨溝 屁股骨 腰骨等疼痛難忍。請問是怎么回事及怎么辦才好?
請問是怎么回事及怎么辦才好?
通常情況下,股骨頸骨折手術后2-3個月可以走路。具體分析如下:
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的骨折。股骨頸骨折若按其部位之不同,可分為頭下部、頸中部和基底部骨折三種,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如果患者做了股骨頸骨折手術,常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多數人工關節置換后,大約在術后2-3個月可以走路,需要控制走路的時間。
股骨頸骨折手術后,可以通過抬高患肢來消除肢體腫脹。股骨頸骨折手術后,需要先排除是由于靜脈血栓、腎臟、心臟等疾病引起的。可以通過抬高患肢,或在受傷的肢體下端墊枕頭,也可以采用專用的腿部抬高墊,進行肢體抬高,這樣可以促進靜脈回流,盡快消除肢體腫脹。在抬高患處時,盡量屈伸踝關節,進行下肢肌肉的主動收縮活動,這樣有利于身體快速恢復。
通常情況下,股骨頸斷裂3個多月了,有些部位會有一些不太好的感覺。說明是由于骨折未痊愈或股骨頭壞死等原因引起的。建議盡快進行相關的檢查和處理。建議進行局部X片檢查。如果是出現了骨折不連或者是股骨頭壞死的情況,可以進行關節置換。檢查后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可以先休養。可以口服洛芬待因緩釋片等鎮痛藥物,并定時進行復查。
一般情況下,股骨頸骨折一年屁股疼可能是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因素造成的,具體內容如下:
如果在股骨頸骨折后,患者沒有及時進行治療,沒有遵醫囑進行調養,可能會導致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出現股骨頸骨折一年屁股疼的情況。患者應及時就診,通過體格檢查、X光檢查等方式明確是否存在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情況,確診后,患者應及時行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并遵醫囑使用布洛芬緩釋片、氟比洛芬巴布膏等藥物進行治療。
通常來說,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手術后能活動。
目前所使用的高品質的骨折內固定,可以使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第二日即可進行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屈伸運動。患者于手術后3日起,即可使用雙拐離開病床,而不需要任何負擔。同時要定時進行股骨頭X光片檢查,如果沒有發生骨折的錯位,術后2~3月可以進行肢體局部的負壓。總之通常來說,經行內固定治療后,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
股骨頸骨折手術后大概4周左右下床。
行股骨頸骨折有關手術者,約術后4周,能循序漸進地局部負重下床活動。對于這段時間內,如果還沒有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的話,那么會出現肌肉萎縮等現象,從而對其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患者短期仍需臥床休息,但這時躺床上時,病人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相關功能鍛煉。一般情況下,對于這些患者進行常規的牽引或者手法整復等方式來幫助其恢復肢體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過手術的病人,4周后可采用拄雙拐,局部負重下地活動,并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