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指的是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低引起的疾病,多是因粒細胞生成減少或破壞增多引起。可分為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繼發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先天性多為遺傳因素引起,繼發性與藥物、感染及其他原因有關,如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等引起的粒細胞較少,病毒感染引起粒細胞減少及脾功能亢進引起粒細胞減少等。
感冒就有可能引起異常淋巴細胞的增高,導致中性粒細胞下降,感冒之后有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如果再出現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值又會上升,所以中性粒細胞比值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必須得經過白細胞的總數等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目前這是血液測試的結果,其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減少。可以認為免疫功能受損,特別是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類似的疾病表現。另一個方面是考慮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換句話說,當一些細菌感染嚴重時,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數量也會減少。
白細胞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可以恢復。中性粒細胞減少,人體的免疫功能就會下降,白細胞減少癥是指外周血白細胞數持續低于參考值低限,對可疑的藥物或其他致病因素,應立即停止接觸,感染防治,給予抗生素治療。
這是屬于應激性反應,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不需要特殊治療,定期復查即可。如果合并有發燒并且白細胞偏高,淋巴細胞偏高及中性粒細胞降低者,這是屬于病毒感染引起,結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即可。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低于一定數值,如果沒有不適的感覺,要注意排除假性白細胞減少癥。如果適量運動、飽餐后立即復查血常規,白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恢復正常,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