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傷寒是由傷寒桿菌經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典型病例以持續發熱、全身中毒癥狀、相對緩脈、玫瑰疹、脾腫大和白細胞減少為特征。其主要病變在腸道,可導致小腸壁淋巴結腫脹,在此基礎上會出現腸粘膜炎癥、壞死、結痂,潰瘍形成,嚴重者出現腸出血和穿孔,出血量過多時可出現貧血、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甚至休克表現。
腸傷寒的治療,一般的治療。要進行隔離,在癥狀消失之后,每隔5-7天都要進行糞便的送檢來查傷寒桿菌,連續2次培養陰性才可以解除隔離,要注意休息,加強護理。飲食方面,應該吃流質或者是無渣的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如果過早進食多渣、堅硬或者是容易產氣的食物,有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的危險。
傷寒恢復期患者有可能會傳染,具體內容如下:
一般傷寒具有傳染性,在臨床上一般都會進行隔離,在體溫正常的情況下15天才能解除隔離。但條件允許的患者最好在癥狀消失后5天、10天進行尿液、糞便檢查。如果連續兩次檢測結果都是陰性,那就說明沒有排菌了,一般不具備傳染性。傷寒是傷寒桿菌主要通過糞口傳播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未感染傷寒或未接種傷寒疫苗者均易感傷寒桿菌,感染后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傷寒吃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洛美沙星等藥好。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傷寒是由傷寒沙門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的腸道傳染性疾病,患者會有忽冷忽熱的表現,還會伴有發困、乏力、頭暈、頭痛、食欲下降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患者可以服用復方新若明以及阿莫西林進行治療,在發病期間不可以吃肉、蛋、奶、油等食物,需要患者結合檢查結果,明確診斷后再治療,不能擅自治療,需要遵醫囑。
大多數傷寒發病都很慢,而發熱則是最先發病的病癥。發熱之前會出現畏寒癥狀,隨后體溫逐漸升高,到5-7天時達高峰,體溫可在39~40℃左右。從第二個星期起,體溫出現了持續的發熱。第10-14天后,患者的體溫開始降低,并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
兒童傷寒的癥狀是不典型的,發熱時輕時重。隨著年紀的增加,其臨床表現與成年傷寒相似。在傷寒高熱期,兒童會出現厭食、乏力、腹脹等癥狀,同時還會出現肝脾腫大、皮疹等癥狀。當身體溫度開始回升時,癥狀也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