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可以先進行光療降低膽紅素的數值,也可以使用利膽降黃藥、酶誘導劑提高肝臟轉化未結合膽紅素的能力、輸注血漿或白蛋白促使未結合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等方法治療。
通常情況下,新生兒溶血病能根治。
嬰兒溶血病是一種常見的貧血、黃疸、肝脾腫大、水腫等癥狀。這是因為抗體會透過胎兒的子宮,與嬰兒的紅血球上的抗原相連接,從而造成紅血球的損傷。溶血癥分為ABO血型溶血和RH溶血,RH溶血是最普遍的兩種情況,RH溶血的發病率很小,而且病情很重,可能會導致胎兒在子宮里死亡。ABO溶血程度的高低,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如藍光、換血、丙種球蛋白等。當嬰兒的抗體水平降低時,溶血就會停止。如果不是重度RH溶血,一般都能治療好。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于母體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如果是和母體不同的血型,那么在懷孕的時候,一部分的紅細胞會回流到母親的身體,從而引起母體的抗體,然后通過胎盤再循環進入孩子的身體,導致胎兒體內的紅細胞發生反應。一般都是O型血、A型、RH陰性的。
溶血病的癥狀取決于溶血的嚴重程度。溶血是指紅細胞的破壞,紅細胞溶血生成膽紅素,膽紅素的顏色呈黃色。
嬰兒溶血病綜合征主要表現為:
1、黃疸:嬰兒出生后,甚至在宮腔中出現黃疸;
2、抗原抗體的應答:貧血、血紅素低下、血球壓積過少。
3、骨髓外造血:引起肝臟和脾臟腫脹,骨髓外造血會引起肝臟損傷。
4、水腫:在嬰兒階段會出現水腫,這是因為血紅蛋白不足,導致心臟功能不全。因為肝臟的門脈壓升高,導致胎兒的血液循環受到干擾,導致了胎兒的浮腫。
一般情況下,診斷新生兒溶血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產前診斷:第一,母親的血型為O型或RH陰性要注意;第二,抗體的效價愈高,則出現溶血性的機率愈高;第三,母親為RH、O型血,新生兒溶血癥比較大,要注意有沒有胎兒的浮腫;
2、新生兒分娩后,首先,要做的是臍帶血中的膽紅素水平,大于85umol/L,等于4mmg/dl;其次,有沒有出現肝臟腫大、有沒有水腫。檢查寶寶是否有A、B、RH等血型,進行溶血三個項目,分別是:抗人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釋放試驗、游離抗體測試。若Coombs測試為陰性或抗體測試為陰性,ABO血型不符合或RH血型不符合者可被診斷為陰性。
一般情況下,新生兒溶血病應該通過以下方式來用藥:
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上,除了使用光療和換血療法外,還可以使用抗腫瘤的藥物,比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糾酸的堿性藥物等。還可以用誘導的葡萄糖醛酸轉化酶,例如苯巴比妥類。第四種是合并感染,需要應用抗生素,而在應用抗生素時,應選用與白蛋白的結合度較差的藥物。具體的使用方法要根據臨床情況,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