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癥狀,表現為大便次數和量變多,性狀改變。每天大便3次以上甚至10-20次,稀便、糊狀便、水樣便、黏液膿血便。
糞便性狀比大便次數更重要,次數增多但大便成形則不沒有腹瀉,有發(fā)熱,體溫38℃-40℃,少數高達40℃,煩躁不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嗜睡、驚厥甚至昏迷等。水電解質酸堿度平衡紊亂,有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血鉀、低鈣血癥,表現為體重減輕、皮膚蒼白或發(fā)灰、彈力差、口渴不安、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燥、嗜睡、拒食、眼淚和尿量減少、衰弱等。
小兒夏季腹瀉的癥狀主要是大便的量、色、質與秋季明顯不同,在伴隨癥狀較輕,病程較短。
1.從大便的量、色、質上,與秋季腹瀉有明顯不同。大便次數每天大概三五次,數量較少,不同于秋季腹瀉,每天十余次。顏色大部分是黃綠色或綠色,味道非常臭穢,沒有不消化的顆粒。質地大部分是稀糊狀為主,不同于秋季腹瀉大量的稀水樣便。
2.它的伴隨癥狀上,發(fā)熱,嘔吐,腹痛等癥狀較輕,病程也比較短,一般在1到3天就能很快的恢復。
建議在生活中要特別要注意衛(wèi)生習慣,要養(yǎng)成飯前便后要勤洗手的良好習慣,做到預防為主。
嬰幼兒發(fā)生嚴重痢疾后,要做好護理工作,具體如下:第一,12個月以內的嬰兒可以繼續(xù)哺乳。不過,媽媽最近要多吃些清淡的東西,最好是容易消化的,如果是非母乳喂養(yǎng)的,可以換成脫脂牛奶。
第二,要注意給孩子充足的飲水,因為孩子會因為痢疾而脫水,需要及時的給予孩子充足的水。
第三,要及時的清理孩子的大便,因為嚴重的痢疾,孩子的臀部會變得通紅,因此要在每一次大便后都要進行清潔。
母乳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了腹瀉,首先要排除疾病,一般不適慢性腹瀉。
母乳型腹瀉的特征很明顯,一天三到七次大便,大便是一種泡沫稀水樣的,有一股特別的酸臭味,便便淡綠色,有泡沫,有時還會有一條半透明的粘稠液體。腹瀉的時候沒有發(fā)燒,沒有明顯的疼痛,也沒有明顯的哭鬧,沒有任何的感染,沒有任何的癥狀,但是寶寶的精神狀態(tài)很好,胃口也很好。
但如果腹瀉的時間過長就比較嚴重,可能會導致生長停滯、營養(yǎng)不良等。
考慮孩子主要是由于腸胃炎導致的這種腹瀉嘔吐的情況,出現痙攣抽搐考慮是和電解質紊亂有關系,孩子已經出現了抽搐的話,考慮是由于電解質紊亂導致的,你應該積極的去醫(yī)院給孩子輸液補充液體進行治療比較好一些。
寶寶腹瀉帶血絲粘液一般認為是腸息肉,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如果孩子太小,要及早找出病因,從根源上進行治療。
腸息肉可能會導致腹瀉,其臨床表現與肌肉生長的部位和體積的多少有關。通常會出現便血,大便表面呈鮮紅色,繼發(fā)嚴重的感染后,會有大量的粘液或粘液血便。有時內急后重,還會引起腸套疊,息肉大則會引起腸梗阻,也有少數病人會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腹痛等癥狀,合并出血的可能是貧血,也有出血量較大的可能會引起失血性休克。
腸息肉的發(fā)病與炎癥感染、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也會增加,此外還與胚胎異常、生活習慣、遺傳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