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肝轉移仍有50%生存希望
腸癌大概是“最有生存希望”的腫瘤了,然而,當病人被告知腸癌出現轉移,那生存的希望是不是立刻又變得渺茫了呢?
悲哀的“近水樓臺”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萬云樂副教授說,由于解剖原因,自結腸出發的血流匯入肝臟的門靜脈,然后進入肝內。隨血液而行的,可能就有癌細胞。“近水樓臺”,腸癌的第一個也是最常見的轉移灶,便是肝臟。約25%的病人在診斷為腸癌的同時,已被發現伴隨肝轉移。另外,還有接近一半的病人在腸癌術后出現肝轉移。
稍可慶幸的是,腸癌出現肝轉移之后,再出現其他部位轉移的相對較少,這為后續治療提供了“便利”。另外,由于腸癌肝轉移發生得比較普遍,醫學專家對此的研究也更加廣泛和深入。
事實上,隨著近年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及規范性治療方案的提出,令人絕望的腸癌肝轉移病人,如能接受規范、積極的治療,還有一半病人有治愈希望。
肝轉移,能切就切
結、直腸癌肝轉移發生率的確很高,卻并不意味著這些病人只能進行姑息治療,而是應該爭取更加積極的治療。專家和專科醫生已經達成共識,對肝轉移的大腸癌病人,還是要盡量爭取積極的手術切除。
萬云樂副教授解釋說,在切除原來的腸癌后,肝轉移癌也要盡量進行手術切除。若手術成功,還能獲得接近一半的生存率。這個數字相對于其他腫瘤發生的轉移,能讓人樂觀得多。
即使一些原發灶已切除,而肝轉移灶太大或由于其他原因沒辦法一起切除的,還可經過術前化療或加用靶向治療,將腫瘤縮小,為手術切除創造條件。
不少病人在經受前期手術和化療后,加上“轉移”帶來的打擊,身體比較虛弱。此時做術前化療,可選擇效果相當,但不良反應明顯小于傳統化療藥物的新化療藥。例如卡培他濱(希羅達),它是一種可口服的新型化療藥,是腸癌化療常用藥5-氟尿嘧啶的衍生物。由于它本身沒有毒性,只有被腫瘤組織內的某個物質“激活”后才有毒性,故比起它的“前輩”5-氟尿嘧啶,它對腫瘤以外的組織器官的損傷小了許多,一般病人都能承受。這就既為接下來的肝轉移灶手術切除創造了條件,又提供了“身體的本錢”。病人化療后再接受轉移灶切除,仍可獲得近30%的生存率。
有時候,在經過有效的術前化療后,病人和家屬覺得既然化療有益,就該繼續化療,不想再進行手術“折騰”。事實上,轉移灶的存在始終是個定時炸彈,只要化療后有了切除機會,還是盡量立即切除。
甚至轉移灶切除后一段時間再次發生的肝轉移,如果條件許可,也還是可以爭取手術切除。
術前檢查,不做無效手術
肝轉移灶是危險的,要想辦法清除它。不過,在臨床上,醫生常碰到一些病人,手術確實將腫瘤的原發灶和肝的轉移灶給切了,但病人的生存質量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或者有時候決定手術了,開腹后卻發現情況并不適合。這樣的手術,醫生稱之為“無效手術”。
可見,并不是所有肝轉移的腸癌病人都能從手術中獲益的,醫生必須進行嚴密的分析,才能決定是否手術。而這一般需要借助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原先術前病人都會接受腹部CT檢查,去年,在代表腫瘤治療先進水平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上,專家們建議,在進行肝轉移灶手術前,在CT檢查基礎上加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進行術前評價,從而選擇出真正能從手術中獲益的病人,避免一些無效的手術,也免得病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當然,這個權衡過程很專業,作為病人和家屬,可和醫生充分交流,也可尋找“第二方意見”,即在自己的主治醫生之外,聽取另外一位專家的意見。目前,有些醫院對腸癌肝轉移病人,存在內、外科各自為政,診療方式相對混亂的問題,使得病人有時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方法。多聽取另一方意見,也是國外醫生所提倡的做法,畢竟專科醫生對自己的專業有更深刻的見解。
-
結腸癌中期的偏方一旦病人有癌癥的時候,那么早點兒治療才是比較好的。但是病人不管是在做腫瘤的手術,還是做一些化學的治療,帶來的傷害都是很大
-
結腸癌治療方法有哪些雖然結腸癌這種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高發的疾病,但是提及到結腸癌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大家都是缺乏了解的,只有正確的治療方
-
結腸癌治療方法具體有哪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只有健康的身體大家才能夠去享受幸福的生活,然而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都會出現結腸癌
-
治療結腸癌都有哪些常見的方法生活中不管出現什么樣的疾病大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治療方法,才可以對疾病的恢復有更多的幫助,而對于結腸癌這種疾病的發生也是不例
-
結腸癌疾病可以通過哪些方法進行治療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然而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們都會出現結腸癌這種疾病發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