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的外科治療主要有開窗減壓和融合術兩種。腰椎管狹窄要做好手術,明確病變的位置。單純的根管狹窄和椎管狹窄、多期手術治療與單期腰椎管狹窄的手術方法不同,主要有:
1、開窗減壓術:一側或兩側的神經根管狹窄,采用開窗手術。
2、脊柱融合術:如果術前發現脊柱不穩定,可以采用椎間融合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
問題分析:你好,腰椎管狹窄手術費估計得三萬多,如果七十歲了應該保守治療
意見建議:腰椎管狹窄手術費估計得三萬多,如果歲數很大的話可以保守治療
問題分析:你好,腰椎管狹窄常由于腰間盤膨出或突出引起,可能因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下肢的放射痛、麻木等癥狀。
意見建議:這種情況一般建議應用非甾體類鎮痛藥,應用甲鈷胺等藥物預防神經病變,配合理療、牽引、封閉等治療,可能會減輕癥狀。對于保守治療3-6個月不見好轉的可考慮微創治療或手術治療,解除壓迫癥狀。
您好:腰椎管狹窄是導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癥之一,對本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不知你目前有什么癥狀?請你詳細敘述你的問題
您好!
手術治療
1 手術指證 當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同時癥狀和體征應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一致。單純影像學改變絕不能作為手術適應證。必須強調: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下肢適應癥狀,而不是減輕腰痛,雖然術后腰痛也有減輕,手術目的是減輕癥狀而不是治愈。術后遠期隨訪中,仍有增生再長入減壓區的可能,使神經受壓癥狀復發。手術也不可能使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恢復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變的自然發展過程。 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式文獻報告很多,基本上分為廣泛椎板切除減壓和有限減壓兩類。
2 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橫向平面,由側隱窩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黃韌帶,受累神經根在直視下從硬膜起始部至神經孔出口的整個行程行徹底減壓,所有嵌壓神經根的側隱窩行減壓,盡管臨床癥狀提示僅為單平面狹窄,單側神經根受壓。
3 有限減壓方法 理由是退變性椎管狹窄多為階段性,主要為黃韌帶打折、增生性肥厚、小關節和關節囊的增生以及纖維環膨出所致。在矢狀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狹窄。因而應行選擇性的有限減壓,以保留較多的后部骨和韌帶結構,從理論上講,可減少術后發生脊椎不穩定。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方法與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相比較的前瞻性與隨機分組研究的結果已有報告。這兩種方法平均隨訪3.7年,其臨床結果相似。
4 植骨融合問題 近年來,對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后行融合的作用討論較多。減壓后沒有同時行植骨融合術,已有并發腰椎滑脫的報告,減壓同時行小關節全切,術后腰椎滑脫多達2倍,是術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使手術復雜化,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術后并發癥增多,康復時間延長,一般認為同時行脊椎融合術對患者康復無益
5 脊柱內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時應用內固定器械爭議較多。內固定的目的是:①糾正脊柱畸形;②穩定脊柱;③保護神經組織;④降低融合失敗或提高融合率;⑤縮短術后康復時間。因而其適應證為:①穩定或糾正側凸或后凸畸形;②2個或2個以上平面行較為廣泛的椎板切除;③復發性椎管狹窄且伴有醫源性椎體滑脫;④屈伸位X線片顯示,椎體平移超過4mm,成角大于10°時。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應以短階段固定為主,根據術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滑脫行融合術時,同時行內固定是有益的〔15~17〕。
6 手術療效 腰椎管狹窄行手術減壓的療效普遍認為較好〔1.5.12〕。文獻中取得療效滿意的差異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結果表明,術后臨床癥狀改善隨時間推移又有加重的趨勢。在一組研究中,20%術后獲得短期滿意療效,平均8.2年癥狀又復發。另有一組,27%術后初期療效尚好,5年后癥狀又加重。Katz等人發現,不論減壓融合與否,75%效果滿意持續7~10年后,23%需再手術。術后遠期療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況差和曾行單平面椎板減壓。癥狀復發可以是原手術部位狹窄復發、鄰近平面狹窄有發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穩。如有需要可直接與我聯系,祝您早日康復!
病情分析: 椎管狹窄 要看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如果是 由于椎間盤 突出 導致的,那就就可以手術治療
意見建議:如果是先天性狹窄,而且沒有癥狀的話 那就可以使用保守治療,因為此類的 即使手術效果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