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艾灸后腹瀉不正常,具體內容分析如下:
艾灸后一般不會出現腹瀉。但如果脾胃虛寒嚴重,經常出現腹痛、腹瀉、全身乏力、畏寒等癥狀,艾灸后可能出現腹瀉,可能是為了緩解寒氣,一般不正常。腹瀉后,脾胃虛寒的癥狀會減輕,以后做艾灸就不會有這么明顯的癥狀了。如果繼續惡化,需要咨詢專業醫生。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者腸道感染引起的。
艾灸之后,人體陽氣提升,在體內運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被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后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泄途徑一樣。
腹瀉的時候一般可以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闕、天樞、脾俞等穴位,時間大約是在5~10分鐘,一般至皮膚紅暈即可,經過2~3次的針灸,一般就可以醫治。但是如果腹瀉的癥狀比較嚴重的話,還是需要配合藥物進行調理。
一般情況下,沒有艾灸哪里效果最好的說法。臨床上,嬰兒腹瀉,艾灸中脘、神闕、足三里等穴位的效果較好。具體內容如下:
1.中脘穴:中脘穴位于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專業醫生按摩中脘穴能夠起到消食導滯、鎮驚安神、降逆利水等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嬰兒腹瀉癥狀。
2.神闕穴:神闕穴位于人體肚臍眼上,專業醫生艾灸神闕穴能健脾胃,提高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從而改善嬰兒腹瀉的癥狀。
3.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專業醫生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從而有效緩解嬰兒腹瀉癥狀。
灸法比較適用于脾虛腹瀉和寒濕腹瀉。在腹部的天樞、氣海、神闕、關元等穴位,用間接灸或艾條熏灸,每日或隔日治療多次,穴位可輪流使用。神闕用隔鹽灸。不要擅自在家自己給寶寶用,不要燙到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