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生素會導致腹瀉,主要是由于抗生素會殺滅正常的細菌,導致機體的消化能力受到影響,導致腹瀉。抗生素是一種能夠殺死細菌、衣原體、螺旋體等多種病原體的藥物。
一方面,抗生素能夠殺滅病原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另外,抗生素對人體有益菌的殺滅,會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確的適應癥,不能使用抗生素。
一般情況下,寶寶輸抗生素后腹瀉不正常。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部分兒童對抗生素過敏,有可能會發生消化系統的反應,比如腹瀉,平時要多吃一些食物,多吃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食物。
2.如果長期輸抗生素,或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寶寶的腸胃微生態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腹瀉。
3.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是因為嬰兒自身有細菌感染,如果是由于腸道炎癥引起的,則會引起腸道炎癥和腸粘膜受損,所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考慮小孩子使用抗生素后導致的菌群失調,或與抗生素相關性的腹瀉。建議繼續服用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吃一段時間看看,如果益生菌沒效,或出現反復水樣腹瀉,要考慮抗生素導致的艱難梭軍感染,到醫院就診合理治療。平時注意清淡易消化飲食,少吃多餐。
寶寶有長時間拉肚子的情況,而且使用止瀉的藥物,改善不明顯,那么建議到醫院去檢查一下大便情況,因為有可能是細菌或者是病毒性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多喝水,注意身體保暖,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多注意休息來改善。另外飲食上注意清淡規律。
通常情況下,抗生素引起的痢疾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抗生素而引起的。這是由于抗生素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影響腸道的蠕動。其臨床表現與普通腹瀉基本一致,主要表現為腹痛、拉肚子,一天可出現2~10次腹瀉,輕則大便多,重則多為水樣便等癥狀。
此外,患者糞便中還可能會出現膿液和少量的血便等癥狀。常伴有發熱、疲倦、口干舌燥、反胃、嘔吐、精神萎靡等全身癥狀。
細菌感染是細菌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常見的細菌包括沙門氏菌、霍亂弧菌、彎曲桿菌等,這些細菌可以通過食物、水或接觸感染者的糞便傳播,產生腸毒素的大腸桿菌通過菌毛可以牢牢地粘在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上,有時候很難避免感染。
細菌性腹瀉多見于夏季,因夏季溫熱的天氣,充足的雨水為腸道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一旦兒童攝入了帶有這些細菌的食物,就極易誘發細菌性腹瀉。對于細菌性腹瀉,需要有高度的認識,要做到積極預防,有病就醫,以防止擴散傳播,避免附加傷害。想要預防,首先需注意兒童的個人清潔衛生,以及食物是否徹底煮熟,尤其是飲用水,需煮沸后再飲用。也可選擇接種疫苗這類經濟有效的方式,在世衛組織頒布的相關文件以及細菌性腹瀉專家共識當中,均提及rBS/WC疫苗(霍亂疫苗)可預防產毒性大腸桿菌等腸道致病菌引起的細菌性腹瀉。這類疫苗是口服劑型,且兒童劑型還配備有草莓味的抗酸劑,兒童服用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