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為了達到,仍以恢復關節正常活動為主,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
由于骨折患者,不管是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均需嚴把休息,防護,制動關,長期不動,可導致關節僵硬狀況。通常約1個半月,便可開展活動,由于當時應已有明顯骨痂長出,一般運動方式,提示燙洗后關節屈伸活動應增強,以恢復正常功能。那么,還是請家屬幫忙為好,將關節屈伸活動至酸痛狀態并持續片刻,不能怕疼,疼得汗流浹背那就有勁了,能夠較好地恢復正常功能。再就是對此類患者也可做伸腿、勾腳、收縮肌肉等,按摩肌肉或做抬腿運動,還原肌肉力量即可。
通常情況下,踝關節骨折分型。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踝關節骨折是由脛、腓骨遠端和距骨體組成的踝關節部位的骨折,按以下分型。分為內踝骨折、外踝骨折、兩踝骨折和三踝骨折等。踝關節骨折要及時處理,首先要抬高患者的肢體,同時要及時進行X線檢查和體格檢查,通過x片檢查和CT檢查可以了解踝關節骨折的類型。如果患者骨折移位不明顯,可以采取保守治療。如果出現明顯的移位,可能會影響踝關節功能,導致踝關節不穩定。三踝骨折需要手術治療。
腳踝骨折以后通常半個月左右才可逐漸消腫。踝關節的消腫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患者術后足部功能恢復,可以進行負重功能訓練,而青年組的靜脈瓣重建速度比老年人快,康復時間也更短。
2、腫脹因素:病人在足踝骨折后,長期臥床,造成深靜脈瓣的退化,隨著臥床時間的延長,其腫脹消失的時間也會延長。在住院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氣壓泵長肌肉的方法來降低血管的功能,以防止患者在手術后走路時出現腫脹。
踝關節骨折無明顯移位,行石膏或者支具外固定。如果骨折移位嚴重,牽涉到關節面,會對踝關節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影響,通常需要進行外科手術。踝關節骨折是一種常見的踝關節損傷,它包括脛腓骨遠側和距骨,脛腓骨遠側共同構成踝穴。踝關節周圍由外側副韌帶、下脛腓韌帶、三角韌帶構成。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到限制是踝關節損傷的主要表現,同時還可能伴隨著骨擦音和活動異常。
踝關節骨折可以通過復位、生活護理等方式改善。
1、必須要將錯位的骨折進行復位。復位可以是手法復位,也可以是切開復位內固定,否則的話,會對患者的骨折恢復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導致畸形的恢復。
2、一定要注意休息和保護,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的骨折恢復。如果做的過多,過激烈的運動,過早的運動,都會影響到患者的骨折愈合,嚴重的還會導致骨折的再次脫臼。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活血化瘀、促進骨折愈合的藥物。如果出現嚴重的腫脹,可以將患肢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促進消腫。
踝關節骨折后要加強功能鍛煉。其治療后的護理要點如下:
第一,在石膏固定和手術后,要注意肢體的腫脹情況,并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癥狀,避免出現骨筋模型綜合征。
第二,術后要注意傷口是否有出血,并要經常換藥。
第三,在拆掉石膏、做完手術后,要加強踝關節的運動和功能鍛煉。
第四,不要過早的把腳部負荷放在腳踝上。通常要等骨痂生長的比較穩定后,再逐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