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腓骨骨折的注意事項,具體分析如下:
對于脛腓骨骨折患者,不管是保守治療還是外科治療,都要盡量避免過早的下地負重,因為過早的下地負重會造成骨折端的受累,會影響到骨痂的生長,會影響到骨折的愈合,同時也會造成骨折對周圍的組織造成傷害,從而加重骨折端的疼痛和腫脹。如果患者采取了保守的措施,那么過早的下床活動也會造成骨折斷的錯位,造成骨折端的畸形愈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受涼,造成損傷組織的痙攣,造成骨折的血液循環受阻。
如果患者是對位對線良好,術后力線正常的脛腓骨骨折,一般是沒有后遺癥。
但如果患者是粉碎性骨折,或是手法復位不當導致的成角畸形,尤其是一側成角,可能會導致下肢力線異常,后期很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對于脛腓骨遠端和踝關節面的骨折,關節面的解剖學復位尤為重要,如果患者關節面不平坦,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伴有明顯的疼痛、跛行等癥狀,此時需要進行關節融合手術。
一般來說,脛腓骨骨折會有以下癥狀表現。
1、疼痛和腫脹:脛腓骨骨折后,患者通常會出現局部疼痛和腫脹的癥狀表現,活動時尤為明顯。
2、局部畸形:脛腓骨骨折后,患者通常會有局部畸形的癥狀,常常會發生成側方、角的移位、旋轉、短縮等畸形情況。
2、反常活動:脛腓骨骨折還可能有骨折端發生反常活動,如果出現骨折端橫向活動的情況。
3、功能障礙:如果脛腓骨骨折的程度比較嚴重,有可能還會出現喪失行走、小腿持重等功能的情況。
脛腓骨骨折算八級傷殘。
在臨床上,脛腓骨骨折比較多,主要是因為暴力的原因,例如高空墜落傷、車禍、重物砸傷、機器砸傷等。脛腓骨斷裂會導致局部的疼痛、腫脹和功能失調。此類骨折通常要進行手術治療,由于該位置的骨折受損較為嚴重,局部血液流通不良,很容易造成骨折不連,積極進行外科手術可以加快骨折的恢復,通常認為此類骨折屬于八級傷殘,但有些情況下很難愈合,還會造成血管神經受損。
脛腓骨骨折的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患肢畸形等。
脛腓骨骨折的病人會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會導致肢體的局部疼痛,不敢走路,患肢也會有異常的活動和異常的異常,因為脛腓骨的表面較薄,所以經常會有一些軟組織的傷害,導致開放性骨折,可以看到骨頭末端暴露,脛骨上的上1/3處的斷裂,造成下肢的嚴重的缺血,甚至是壞死,其中1/3的脛骨斷裂,會導致骨筋膜室的壓力增高,脛前區、腓腸肌區也會有張力增高,脛骨下1節的骨折,因為血液循環不足,軟組織很薄,很容易造成延伸或粘連,如果脛骨脛有一種錯位的骨折,會造成神經的損害,從而導致相應的感覺和動作功能的紊亂,當骨折的時候,如果骨折對位對線不當,導致關節表面變形,從而影響到關節的受力面,就會導致外傷性關節炎。
脛腓骨骨折術后可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但是在術后30天之內應避免下地,可在床上進行功能鍛煉,首先把病肢抬高,用軟枕把病肢墊高,有利于病肢的血液循環,然后囑病人行病肢各關節的屈曲和伸直的主動活動,以防止關節僵硬,粘連,甚至肌肉萎縮,1個月后可行x線檢查,若無明顯異常,有骨痂形成,可在床邊行無負重的功能鍛煉,3個月后便可負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