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癥狀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動脈硬化的病理改變是動脈管壁內皮細胞的炎癥性病變,粥樣斑塊形成,動脈管腔狹窄,引起組織器官缺血。心臟方面表現為胸悶、心悸、氣短,嚴重會出現心肌梗死。腦血管方面表現為頭暈、頭痛等。腎臟方面,腎小球動脈硬化,可出現尿蛋白,嚴重者可引起腎功能損傷。
小腿動脈硬化即下肢動脈硬化,會產生小腿和足部疼痛等癥狀。
小腿動脈硬化除了會有腿足的疼痛以外,還會產生麻木以及皮膚感知變弱的現象。中期患者也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一段路以后腿部麻涼乏力不能繼續走路,必須休息之后癥狀才能緩解。除此以外,患者還會出現靜息痛,足部和小腿在夜晚疼痛難忍,不能夠安靜入睡,有的病人甚至還會出現肢體壞疽的情況。
動脈硬化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心絞痛、胸痛、頭痛、心音異常、心臟雜音、血管硬化、動脈多處伸長扭曲等癥狀,這些都與動脈硬化后血管不能彈性輸送血液有關,還可能導致心肌供血不足。輕則心肌缺血,重則心絞痛,心肌梗死,動硬化除了危及心腦血管外,還可能危及四肢血管,從而會出現肢體缺血性疼痛,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脈管炎。
一般情況下,主動脈硬化一般不會引起很多癥狀,因為主動脈管腔較粗,輕度動脈硬化不會占據整個管腔,不會影響遠端組織的供血。如果主動脈硬化和血壓升高,就會引起主動脈夾層,也就是血液在主動脈的內膜層和中層之間產生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是難以忍受的,病人的心率很快,血壓很高。主動脈硬化引起動脈狹窄,一般發生在腹主動脈。下肢疼痛、麻木、皮膚溫度下降等可能是繼發血栓形成的癥狀。
一般情況下,閉塞性動脈硬化癥早期表現為間歇性的破行,通常表現為走一段路后下肢特別是小腿會出現酸脹的現象,時間越長,這種酸脹感越重。如果癥狀逐漸加重,患者可能會出現下肢麻木、皮膚感覺溫度降低、間歇性跛行加重、夜間靜息痛、下肢疼痛等。少數病人還會出現皮膚潰瘍和壞疽,如果疼痛持續很長時間,關節會發生屈曲攣縮。
通常情況下,頸部動脈硬化程度不同,癥狀也會有所不同。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輕度頸動脈硬化一般只有輕微的頸動脈斑塊,不會出現明顯的腦缺血癥狀。如果頸部斑塊較大,導致頸動脈狹窄,則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對于此類患者,應評估頸動脈的情況,并酌情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或頸動脈搭橋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