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表現通常有乏力、納差、黃疸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反應性t細胞引起的疾病,指人體對肝細胞產生了自身抗體。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為1比3.6,發病年齡在30-40歲之間。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癥狀,但也有患者表現為乏力、腹脹納差、黃疸等,還可能出現肝大、壓痛、脾大、蜘蛛痣等情況,后期可能會發展成肝硬化。在確診后,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定期復診,可以遵醫囑使用保肝、護肝的藥物,以免肝功能嚴重受損。
自身免疫性肝炎癥狀通常具有很大的隱匿性,因為免疫功能紊亂,常常會有其他器官同時受到損傷,大多都是呈緩慢發病態勢,在臨床特征上自身免疫性肝炎呈慢性活動性肝炎表現,可有關節酸痛、低熱、乏力、皮疹、閉經等易被誤診為關節炎、結締組織病等;一段時間后才逐漸出現乏力、惡心、食欲不振、腹脹、肝脾區疼痛、出血傾向和體重減輕等肝炎癥狀。
自身免疫性肝炎最常見的是肝外表現,主要表現為游走性大關節炎,伴有急性游走性關節炎。
患者會出現閉經、皮疹、多形性紅斑、丘疹等,說明疾病處于活動期,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能與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潰瘍性結腸炎、腎小球腎炎等疾病有關。患者通常要及時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方便明確患者病情。
自身免疫性肝炎壽命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情來判斷。
結果顯示,重度自體免疫性肝病的病人,若不接受治療,三年生存率為50%,五年生存率為10%,治而療后20年生存率為80%,通常與性別、年齡匹配的正常人相比,壽命沒有顯著差異。無癥狀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預后良好,早期診斷和適當的處理是提高患者預后的關鍵,建議患者積極治療。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化驗檢查,包括以下檢查:
1、行肝功能的檢查:發病的初期患者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可以輕到中度的升高,異常升高的時候,常常提示急性肝炎或者其它的疾病,堿性磷酸酶迅速增高,表明可重疊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或并發肝癌。
2、免疫學方面指標:病人可有各種自身抗體陽性表現,主要有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等。
3、組織學變化:典型組織學變化為肝匯管區有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侵犯周圍肝實質而形成界面性肝炎,中、晚期可見到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早期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經過治療后,一般能治愈。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如果在早期得到適當的治療和治療。一般情況下病情會比較平穩,可以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療和治療,如果有糖皮質激素治療的適應癥,可以選擇糖皮質激素。如果病情比較嚴重,需要結合糖皮質激素、免疫制劑等綜合治療。綜合治療需要找經驗豐富的傳染病專家或者肝病專家,需要長期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