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性肝硬化看肝病外科。膽汁性肝硬化是因膽道阻塞,膽汁淤積而引起的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后者由肝外膽管長期梗阻引起。一般認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病情緩解與惡化交替出現,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膽汁性肝硬化需要檢查;血脂、血清膽酸,結合膽紅素,AKP及GGT等微膽管酶明顯升高,轉氮酶正常或輕、中度增高。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正常或減少,超聲波、ERCP、CT、PTC等了解有無肝內外膽管擴張及引起肝外梗阻性黃疸的疾病。平時飲食宜清淡,不要吃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高的食物,禁煙酒。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
膽汁性肝硬化的預防:主要對引起肝內、外膽管疾病的病因進行預防以及積極治療這類疾病,進食低脂低油的食物。絕對禁酒(包括啤酒及米酒),少喝各種飲料,可喝熱茶。不吃有損害肝臟的食物。保持運動的習慣及良好的心態。肝硬化飲食要加以注意:應選擇低鹽、適度蛋白質、低脂肪飲食;進食富含維生素食物、選擇多纖維,少辛辣,無刺激性和較軟的食物。
早期癥狀僅有輕度疲乏和間歇發生的瘙癢,半數病人有肝腫大,日輕夜重的瘙癢可作為首發癥狀,可先有疲乏感并可引起抑郁癥,之后出現瘙癢。少數病人黃疸作為首發表現,此類病人常伴有肝脾腫大,可有黃疣、角膜色膜環、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膚色素斑,皮膚變粗、變厚,可能與抓傷和維生素A缺乏有關。
用合適的藥物治療能降低肝內銅水平,抑制炎性反應,減輕纖維化,延長病人生存期。嚴重不良反應有皮疹、蛋白尿、血小板或粒細胞減少,應每周查尿蛋白,4周后每月查1次,觀察白細胞計數變化,必要時需中止治療。
膽汁性肝硬化后期癥狀會出現右上腹部疼痛,骨骼、肌肉或關節(骨骼肌系統)疼痛;皮膚和眼睛發黃;皮膚顏色變深,且與陽光下暴曬無關(色素沉著過度),骨骼弱而脆(骨質疏松),易骨折;膽固醇升高;腹瀉,大便可能含脂肪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