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術后傷口感染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
在做完骨折術后,如果出現了傷口感染,要根據檢查結果來確定是否是表面的創傷或深層的傷口感染。表面的傷口感染需要進行局部換藥,同時可以進行紅外輻射治療。深度感染要進行全面的清潔,用沖洗管道進行連續的引流,再用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并根據培養的情況選用敏感性的消炎劑進行抗感染治療。如果不能有效的抑制炎癥,可以選擇使用內固定鋼板等作為外固定的支架。
一旦切口發生炎癥感染,千萬不要自己在家擅自用藥治療和處置,以免炎癥擴散導致骨髓炎,應該及時到正規公立醫院外科就診,由專科醫生看實際病情清洗消毒傷口,按時換藥消毒,并使用抗炎藥物治療炎癥感染,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手術治療是骨科治療骨折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手術必然就會損傷皮膚和肌肉,出現傷口,就容易發生切口炎癥感染。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急性骨髓炎的基本原則。中醫的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西醫則是采用抗生素、營養支持、及時切開、減壓等措施,避免細菌蔓延到全身,減輕骨骼內部的壓力。這個時候,患者的主要癥狀就是疼痛,在膿腫形成之后,切開排膿,可以緩解疼痛,降低骨骼的損傷。膿腫不能及時的排出,會腐蝕骨頭,造成骨的損傷,造成病理性的骨折,使骨頭的皮層越來越薄,使患者不能鍛煉,穿破了關節,就會出現關節的功能障礙。
急性骨髓炎切開引流術是先切開皮膚,然后分離骨膜,再抽取膿腫。患有急性骨髓炎時,需要先將患病部位的皮膚切開,然后分離骨膜,發現有膿腫時,需要用注射器把膿腫抽取出來,再切開骨膜,清除病灶。如果發現骨頭被破壞了,需要對皮質進行打孔,有助于腔內的膿液向外排泄,等腔內膿液排出后,在骨膜內放抗生素,可以起到殺死細菌的作用。
急性骨髓炎患者如果不及時采取治療,會有以下這幾種嚴重并發癥出現:
1、化膿性關節炎,這是由于細菌進入關節腔而引發的化膿性病變。
2、關節攣縮以及強直,跟急性骨髓炎所引發的關節活動功能受限有很大的關系。
3、誘發外傷性骨髓炎,在治療上也就更加困難。
4、肢體生長障礙,急性骨髓炎會影響骨骼的生長速度,并導致患側肢體短縮。
急性骨髓炎能治好。急性骨髓炎主要還是表現為局部的紅腫熱痛為主。通常局部皮膚溫度會升高,皮膚會有發紅的情況,需要積極的進行足量、聯合應用抗生素進行控制感染。必要時需要進行穿刺吸引并且灌洗治療,大部分還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如果沒有得到積極治療,有可能就會發展為慢性骨髓炎,治療就比較困難了。急性骨髓炎要及早發現,盡早治療,才能徹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