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脫位,4-6周方可進行關節屈伸活動,包括下蹲。
髕骨位于膝關節前方,如果髕骨高位,股骨下端發育不良等,在膝關節屈曲時可能出現髕骨脫位。如果膝關節脫位,可進行手法復位,手法復位失敗者可手術治療。
膝關節脫位可能存在關節結構性缺陷,治療后,膝關節應固定于功能位,否則可能出現髕骨再脫位,對此應確定病因,徹底治療。
髕骨脫位術后通常3-4個月可以正常,建議患者積極治療,具體分析如下:
髕骨脫位是一種復雜的外科手術,涉及到多個不同的位置,其中包括內側支持帶的緊縮、外側支持帶的松解、脛骨結節的內側移動,所以手術既要縫合修補腱性結構,又要處理固定骨性結構。一般需要6-8周的外固定,然后在脛骨結節止點骨性連接、骨質穩定后進行功能康復鍛煉。所以在做完髕骨脫位術后,要進行3-4個月的治療和恢復,通常才可以正常。
髕骨脫位一般要一個月左右才能恢復。外傷性髕骨脫位,經手法復位,并用彈性繃帶固定2周即可痊愈。習慣性髕骨脫位術后4-6周即可痊愈。治療后要進行膝關節30°的伸展訓練,避免膝關節轉動,在床上進行股四頭肌的伸展。根據沃爾夫定律,哪種函數可以得出哪種構造。運動可以使髕骨的機能100%的恢復,如果運動不當,髕骨的功能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髕骨脫位鍛煉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步:靠墻式的靜坐練習,每天4次,每3-5分鐘,每一組14個動作,可以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特別是內外側的上端肌,使得髕骨向內移動,并維持在股骨滑車線上。
第二步:單腿站立1分鐘,每天4次,每次12-16次,可以增強單側下肢的肌肉和身體的感覺。
第三步,抗阻力訓練,每天四個練習,每個練習16次。
第四步,拍攝足正傾斜的X光片,若發現指骨的骨頭不是完整的,就是斷裂。
髕骨脫位是不可以自己好的,一定要通過制動等的治療促進髕骨脫位恢復。如果是髕骨半脫位,周圍韌帶、關節囊以及軟組織損傷相對較輕,可以給予保守治療,患肢石膏托或者支具外固定4周,以便于損傷的關節囊、韌帶得到修復。拆除外固定后,可逐步行膝關節主動屈伸功能鍛煉,6-8周即可恢復正常。
急性髕骨脫位可以并發多種疾病,比如滑膜炎、半月板損傷等。
急性髕骨脫位的原因是創傷,膝關節韌帶關節囊是其主要的原因。如果使用過多的力量,還會造成創傷性的滑膜炎,造成膝蓋的水腫,膝蓋的半月板、膝蓋的股骨和脛骨的斷裂。術后出現的主要并發癥是由于患者的膝關節運動受到限制,出現了下肢靜脈血栓,同時還會引起下肢肌肉的收縮,從而出現下肢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