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適合于由疾病或損傷導致的關節嚴重疼痛、畸形、不穩定、活動障礙等。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癥有:
1、退行性骨性關節炎:主要是由于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在負重行走時會出關節疼痛,X線顯示關節間隙狹窄。
2、風濕性關節炎:指的是軟骨被滑膜組織腐蝕。
3、創傷性關節炎:創傷后骨折、半月板、韌帶損傷等都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鍛煉強度不能太大,每天步行7000步。
1、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以關節功能、活動角度、關節柔韌性、力量適度為主要訓練目標。
2、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6個多月,主要以力量和耐力為主,但不推薦使用強度來增加磨損,除非是運動員。
3、關于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運動強度,就是堅持每天運動的強度和力度,保證不出汗。
人工關節置換是指對病變的關節進行局部或局部切除,以人工關節代替其本身。人工關節置換是將人工關節通過外科手術移植到人體中,以取代病變關節的功能,從而緩解疼痛,保持關節的正常功能。在臨床上,對于終末期的關節疾病,可以采用人工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有很多種關節置換術,如肩關節、肘關節等。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最佳手術時機是年齡大于65歲,且季節宜夏、冬兩季,無其他手術周邊疾病,具體情況如下:
1、適宜年齡:早期要求年齡大于65歲,隨材料學的發展、手術技巧的提高、使用壽命的增加,建議年齡大于60歲手術較好;
2、手術季節:建議夏天、冬天手術,因有空調、暖氣,此季節進入手術室后溫度相對恒定,不易造成感冒、發燒,避免引起關節感染;
3、疾病時期:當關節置換術部位周圍出現病變,手術容易引起其他的并發癥,通常不建議手術。
凡是手術都會有一定的風險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也不例外。該手術的最大風險是感染,但發生的機率很低,只有1%左右。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麻醉、靜脈血栓形成、關節脫位、屈伸功能受限等風險。一般來說,有基礎疾病的患者進行手術的風險要更大一些,因此手術前對醫生不要有任何病情隱瞞,以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術后要謹遵醫囑,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
做人工關節置換一般是骨折比較嚴重或者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清宮。
人工關節替換是最終的骨關節炎,也被稱為最終療法。在初期,只要是輕微的軟骨損害,都可以不需要進行關節置換。如果關節疼的很厲害,腫脹的很厲害,會影響到行走,工作,日常的活動,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需要進行關節置換。關節置換術最主要的一點是,當患有骨性關節炎時,關節間隙會變窄,如果是因為軟骨受到的傷害太大,如果不能滿足日常的生活要求,那么就必須進行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