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質疏松癥中,最常見的是脊柱。常見的是:
1、髖部:如股骨頸、腰椎等。
2、遠側前臂,也就是遠側橈骨。
3、近端肱骨骨折。
為了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應先進行骨密度測定,定期進行骨折危險評估,然后進行鈣、維生素D等基礎治療。另外,適當的室外鍛煉、鍛煉肌肉、避免摔跤、受傷、均衡飲食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骨質疏松性骨折以股骨轉子間骨折最為多見,股骨頸斷裂,此外還可發生橈骨遠端斷裂和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
在臨床上還會出現肱骨頭與尺側副韌帶等其骨骼方面的疾病,這些都可以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的骨質疏松性骨折。骨折發生后,需積極改進檢查,清楚損傷具體范圍,如有手術指征,則應該積極手術。
此外,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進行治療。
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主要包括復位、固定、功能訓練、預防骨質疏松癥等,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不會造成局部的傷害,也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患者還需要在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的情況下,進行早期的功能訓練,同時還要注意藥物的配合。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不僅要預防局部的骨質疏松,還要注意預防和控制術后出現的各種并發癥,如:脂肪栓塞綜合征、墜積性肺炎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骨質疏松癥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癥的一個重要臨床特征是由于骨量的減少,導致骨組織結構的變化,導致骨的強度下降,在受力時易出現骨折。老年人的身體平衡能力降低,更易摔倒,骨折危險增加。最常見的是脊柱,髖部和腕部,髖部骨折可能會使人躺在病床上,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對于骨質疏松性骨折,要及時的進行補鈣,提高身體的平衡性、加強鍛煉、預防摔倒造成骨折。
骨質疏松的斷裂與普通的斷裂是相同的,需要根據癥狀表現來診斷。
兩者區別在于,骨質疏松病人的骨骼素質相對較弱,稍有外力就會引起骨質疏松,因此,骨折的確診與普通的骨折是一樣的。二、骨折部位出現疼痛、腫脹、運動限制等表現。三、骨折的疼痛,關節疼痛,四肢的機能不全,皮膚下有瘀血等,x線片是確診的重要依據。然而,如果有一些斷裂,則需要做更多的核磁共振。
骨質疏松的患者容易骨折主要是骨喪失引起的。骨折是骨質疏松中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不但給病患帶來了極大的疼痛、經濟上的壓力,而且會使人的行動受到極大的影響。
骨質疏松病引起的骨折在老年人早期最常見,其次是橈骨遠段,其次是在老年人中出現,當骨量損失超過20%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骨質疏松引起的骨喪失,從而導致骨頭的強度下降,同樣的外部壓力下,骨折的幾率也隨之增大。骨質疏松癥引起的骨流失,會造成骨組織喪失,從而導致骨頭的脆性增大,在受到外界的壓力時,很有可能出現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