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采取的是物理療法。物理療法主要是通過針灸、按摩等方式來鍛煉主動肌,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等效果。經過理療之后,患者會覺得很放松,但對于間歇性跛行的治療效果并不是很好。平時應結合個人身體情況,積極鍛煉腰部的肌肉力量,可以增加腰椎前韌帶、后韌帶以及側韌帶的力量。患者應盡量選擇臥床休息,避免腰部勞損加重。
腰椎管狹窄的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當病人離開很長一段距離后,下肢會出現麻痛、乏力等癥狀。腰椎管狹窄是因為椎管狹窄,壓迫神經,導致椎管體積縮小而引起的。這種患者在彎腰的過程中,局部的疼痛會有所緩解,但在站立的過程中會更加明顯。還有一些患者會伴有下腹部疼痛,排泄功能障礙,尿液滯留等,甚至會導致小便失禁。
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方式大多采用椎管減壓內固定融合術。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方式要因人而異,比如急性椎管狹窄,傾向于一側,可以采用微創的方式進行治療。微創手術有側路鏡、腰椎間盤鏡、椎管減壓、椎間盤切除、側隱窩減壓等。如果是廣泛性椎管狹窄,椎間盤退變嚴重的話,就需要進行全椎板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釘固定。
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要以適當的休息為主,盡量少做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受傷、受寒。病人可以在床上躺著,也可以帶著腰圍,這樣才能保證腰部的運動。另外,口服非甾體消炎止痛藥、肌肉松弛藥、口服或肌肉注射的神經營養藥、活血化瘀的中藥等,如果有痛感,可以在短時間內口服強效的嗎啡類止痛藥。還可以通過物理療法,如針灸、熱敷、牽引等。
腰椎管狹窄主要是出現在中老年人群中,患上腰椎管狹窄的主要原因是退行性改變造成的,腰椎管狹窄的患病會引起一系列的腰腿疼痛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反復的脊柱活動和負重產生的應力與負荷集中于下腰椎,會造成韌帶的增生肥厚及椎體與小關節突的增生,導致一個或多個平面的椎管狹窄,壓迫神經后導致神經沖動傳導受阻而引起腰腿痛,嚴重者可以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
腰椎管狹窄癥的診斷要點在于間歇性跛行的臨床癥狀。腰椎椎管狹窄癥在中年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男性比女性多,疼痛主要表現為疼痛或灼痛,部分患者可在大腿外側或前方等部位發生,可發生在左、右腿之間。在站立或走路時,會有腰、腿痛、麻木、乏力、疼痛、跛行逐漸加劇,甚至無法走路。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尿頻和排尿困難。部分病人會有下肢肌肉萎縮、四肢疼痛、膝關節及跟腱反應遲緩、直腿抬高測試呈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