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的病因多為腎虛、脾胃,建議積極治療,具體分析如下:
中醫通常認為是腎虛引起的骨質疏松,通常人在壯年的時候,腎精充沛,骨骼也會變得更加強壯。到了老年,因為腎精不足,骨不能滋養,骨質疏松就會出現。還有一些患者的病因和脾胃有關系,比如消化不良、脾虛腹瀉,補鈣不能被人體吸收,就會出現骨質疏松。
在中醫看來,骨質疏松的根源在于腎虛精虧。
有的病人又失養于后天,若脾胃虛弱與脾胃運化失調有一定關系。還有一部分病人因常感風寒濕邪、邪氣阻滯、正氣虧虛而致生痰,瘀及其他繼發致病因素生成,痹阻經絡,氣血津液無法濡養筋骨,則易出現疏松脆弱的現象。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疾病,中醫認為骨質疏松以肢體和筋骨為主要征象。
臨床上常見腰酸膝軟,手足不溫,肢節疼痛或麻木無力等癥。而其病位則在于肝腎脾胃、肝腎不足等,脾胃虧虛是根本,外邪趁機痹阻經絡,損傷筋骨為發病因素。
就是現在從年輕人、老年人缺乏曬太陽,曬太陽過程中,維生素可以轉化成活性維生素,可以促進鈣的吸收,鈣的微量元素的吸收,如果缺乏曬太陽,是導致骨質疏松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中醫對骨質疏松癥主要以活血化瘀為主,如服用中成藥仙靈骨葆,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因此,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晚期,所發生的全身骨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輕。此外,還有中藥單味藥骨碎補等,有強筋骨之效,因此因其具有強筋骨之功效,對于防治骨質疏松癥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此外還可以起到補腎健脾,養血活血的功效,因此對于防治骨質疏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外,治療骨質疏松不可能只靠中醫治療,宜與西藥合用,開展抗骨質疏松癥研究,西醫抗骨質疏松癥,以基礎補鈣治療為主,可以輔以有關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
通過對常見的骨質疏松癥中藥的基本組成、功能主治的比較、病理學的分析、藥物的藥效、藥物的毒理及毒理方面的綜合評價。
可以看到中藥在預防骨質疏松時,從多個方面、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調控,通過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已經發現,中藥不僅可以治愈骨質疏松,還可以改善骨骼的含量和骨骼的生物機械特性,改善和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同時也可以調整內分泌,免疫等多個器官的機能狀況。因為中醫學對骨質疏松病的治療有多種側重,因此在臨床上要遵循中醫的原則,辨證探索新的治療方法,深入探討中藥的作用機制,證實療效的科學性,使中草藥在治療骨質疏松方面的運用更為普遍。
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有遺傳、缺鈣、骨量不足等。
1、遺傳因素:特別是母親。
2、骨量不足:在30歲以前,如果營養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或缺乏陽光照射,會導致骨量減少,35歲以后會發生骨質疏松。
3、孕婦及哺乳女性缺鈣。
4、更年期:更年期后體內的雌性激素會降低,對破骨細胞的抑制能力會降低,從而加速骨質丟失。
5、年齡增長:破骨細胞的活力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骨質丟失增加。
6、老年人活動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