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有監測心率及血壓、逐漸減少劑量等,具體內容如下:
1.監測心率及血壓: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過程中,患者要注意定期檢測心率及血壓,如果出現了異常情況,患者應及時就診,明確病因后對癥進行治療。
2.逐漸減少劑量: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患者應避免突然停止服用藥物,而要遵醫囑逐漸減少藥物使用量,以免對心臟功能產生影響。
抗心律失常藥物分類是鈉離子通道阻斷劑、β受體阻滯劑、延長心肌動作電位、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1、鈉離子通道阻斷劑:鈉離子通道阻滯劑也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鈉離子通道的適當阻斷,一種是高鈉離子通道的阻隔,一種是相對低效的鈉離子通道。
2、β受體阻滯劑:比如普萘洛爾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藥物。
3、延長心肌動作電位:例如胺碘酮是具代表性的一種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4、鈣通道阻滯劑:這是一種抑制心肌細胞鈣離子流動的藥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維拉帕米和地爾硫卓。
一般情況下,三種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包括通過阻滯鉀通道與延長復極起作用、鈉通道阻斷劑、β-受體阻斷藥等。具體分析如下:
1.通過阻滯鉀通道與延長復極起作用:主要有胺碘酮、決奈達隆、索他洛爾和多非利特等。氨碘酮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室上和室上的心律不齊。其不良反應有轉氨酶增高、胃腸反應、甲狀腺功能減退、心搏過慢、心律失常等,有時還會有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等。
2.鈉通道阻斷劑:鹽酸美西律,普羅帕酮。
3.β-受體阻斷藥:如美托洛爾、阿替洛爾、索洛爾等。
抗心律失常的首選藥是奎尼丁、普魯卡因等。
一、奎尼丁,作為一種典型的膜抑制劑,在臨床上已經使用了七十多年,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古老和有效的治療方法。奎尼丁用于治療室上性早搏、過快、房撲、房顫、室早搏、室速、心律不齊等疾病。因此,不同年齡段的室上型和室上型心率不齊是臨床上常見的。但是,這種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很大,會引起諸如房間傳導障礙、QT間期延遲、心房顫動、心跳驟停等。
二、普魯卡因,該藥主要用于房室早搏,室性心率過快,但可誘發并加劇房傳導障礙、QT間期延遲、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心跳驟停等。
對于不同類型的心臟病變,選擇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
維拉帕米、腺苷等是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普遍良好,且相對安全。但在有房顫的預刺激綜合癥病人中,普羅帕酮是最好的選擇。竇性心動過速及房性心律失常時,倍他樂克等是首選的β受體阻斷藥,而非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則應選擇普羅帕酮。治療室性心房顫動時,可以選擇利多卡因、美西律等藥物。
抗心律失常藥物主要作用是阻斷心肌和心臟傳導系統的鈉離子通道,有膜穩定作用,能夠降低動作電位0相上升的速率和幅度,能夠減慢傳導速度,延緩動作電位的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對近期的膜電位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