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可能會出現心肌缺血的情況。
在孕期時,孕婦的心臟負擔通常比較大,比較容易發(fā)生心肌缺血,甚至會導致妊娠心臟病,孕婦可能有惡心、嘔吐等表現。在出現心肌缺血時,孕婦的心電圖通常會出現異常。在確診后,孕婦要注意休息,可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進食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平時要定期進行產檢,完善B超,心電圖等檢查,以便早期發(fā)現并及時治療。
心肌缺血一般可以通過心電圖進行確診。
通過做心電圖檢查,通常可以明確患者的心臟情況,有助于根據心肌缺血的嚴重程度,持續(xù)時間,以及缺血部位針對心肌缺血的情況。當心肌缺血時,面對缺血部位的導線往往表現為缺血st段下移或t波反轉。當心臟缺血時,由于工作壓力過大,會有心前區(qū)的疼痛。但想要準確的判斷是否患有心肌缺血,最準確的方法是冠脈造影。
心肌缺血即冠狀動脈血流由于不全阻塞,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該病多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其次為炎癥栓塞及其他因素所致。
心電圖檢查為該病的一種重要檢查與診斷手段。其病因主要與心肌缺氧有關,也有其他原因如心律失常、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所致。臨床癥狀以胸骨后或心前區(qū)酸痛,胸悶,心悸,氣促,呼吸困難等為主癥。嚴重者可伴胸痛、休克或心律失常。可以用心臟超聲,心電圖等檢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等。臨床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傷和功能損害,嚴重者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發(fā)癥。
心肌缺血檢查必須在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心臟超聲,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這些才是根本考察,依據檢查結果進行對癥處理,同時,在臨床上可表現為某些癥狀,如胸悶、氣促。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心肌供血不足,或者是心肌壞死,這是判斷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缺血必須積極處理,目前多采用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如未積極處理,可出現部分并發(fā)癥,如心律失常,還可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這就要根據病人自身情況以及年齡、包括治療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了。
通常以慢跑或散步為主要方式,每次持續(xù)時間不超過60分鐘,通常每周3~5次。此外,還可以進行瑜伽、太極拳等緩慢的有氧活動,也較為適合心肌缺血的患者,注意不要劇烈運動即可。
心肌缺血患者在平時的飲食上也應引起重視,應低鹽、低脂、淡食、注重休息、忌疲勞、不熬夜、忌情緒高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