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部位在粗隆區、股骨頸區以及骨盆的恥骨枝、坐骨枝區域。
骨質疏松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病理狀況,一旦出現骨質疏松,骨頭的質量會下降,在輕微的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骨折的發生,最多見的發生部位是髖部。臨床上最多見髖骨骨折。髖部的骨折的發生部位都是在髖關節周圍。對于髖部骨折的治療,需要根據骨折的類型、移位的程度決定。
髖部骨折主要表現為:髖部疼痛、局部腫脹、髖關節屈伸活動受限。
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是髖部骨折,其次是腰部和雙手腕關節的骨折,都是由骨質疏松引起的。下肢無法承受重量,就是無法站立,無法行走。下肢有一種縱向敲擊的感覺,一種敲擊和疼痛。一些比較嚴重的骨折會導致下肢的畸形,例如下肢外翻和內收畸形等。需要及時治療。
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如何治療需結合骨折的
程度,損傷較嚴重疼痛耐受的患者,可采取
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較輕的患者可采取
閉合復位的微創治療。部分嚴重的患者應盡
快進行關節置換,或全髖骨關節置換,年級較大,疼痛不耐受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療,但治療的效果相對手術的方式較差,可能使患者需長期臥床以及引起不良并發癥。
骨質疏松的斷裂與普通的斷裂是相同的,需要根據癥狀表現來診斷。
兩者區別在于,骨質疏松病人的骨骼素質相對較弱,稍有外力就會引起骨質疏松,因此,骨折的確診與普通的骨折是一樣的。二、骨折部位出現疼痛、腫脹、運動限制等表現。三、骨折的疼痛,關節疼痛,四肢的機能不全,皮膚下有瘀血等,x線片是確診的重要依據。然而,如果有一些斷裂,則需要做更多的核磁共振。
骨質疏松性骨折癥狀可能有局部疼痛、畸形等。
骨質疏松癥病人常因其骨骼的硬度降低而發生病理性骨折。這種時候,病人會出現以下的一些表現:一是受傷的地方會有持續的、清晰的痛楚,也有局部的變形,例如有脊椎的后彎,運動受到限制。病人會因為痛苦而不想移動受傷的地方。對于骨質疏松癥的病人,要到醫院復查,確定原因后才能進行治療。
骨質疏松性骨折以股骨轉子間骨折最為多見,股骨頸斷裂,此外還可發生橈骨遠端斷裂和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
在臨床上還會出現肱骨頭與尺側副韌帶等其骨骼方面的疾病,這些都可以導致患者發生嚴重的骨質疏松性骨折。骨折發生后,需積極改進檢查,清楚損傷具體范圍,如有手術指征,則應該積極手術。
此外,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