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規,踝骨骨折大概要在一個半月內完成。
但在實際操作中,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損傷的輕重、術后的積極處理和防護,都會對患者的骨折恢復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光憑時間來判定,并不是很嚴格,最重要的是要看復檢的片子,而X光片是衡量骨頭恢復的唯一依據,如果有骨痂的話,可以用拐杖下床。
建議患者多吃富含蛋白質、鈣的食物,如雞蛋、瘦肉等。
一般情況下,當病人的腳踝骨骨折后,大約3個月后可以正常走路。
腳踝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普遍的疾病,內、外踝甚至三踝以上的未發生錯位的病人可以采取外固定的方法。對于合并有關節置換的青年病人,應行外科手術。不管是保守療法,還是外科手術,在傷后6-8個星期之內,病人都要靠拐杖走路,因為患肢不能承受沉重的重量。大約3個月后可以正常走路,進行局部的負重步行,部分骨質疏松患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步行的次數。
踝關節骨折的恢復時間取決于骨折的嚴重程度。
1.穩定性骨折,單純內踝、外踝、雙踝骨折后比較穩定,患者要進行外固定,固定4-6周,4-6周后,根據患者的影像學檢查判斷骨折的恢復情況,再逐步進行負重步行鍛煉,運動時間為3個多月,多則半年;
2.嚴重的踝關節骨折,一般都是進行內固定,如果術后需要外固定,則要在床上躺上3個月,再根據骨折部位的影像學檢查和骨折愈合情況,進行負重、行走訓練,直到完全康復。
踝骨骨折多久能脫拐,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判斷。
踝骨骨折后的愈合需要8-10個星期,脫拐的時間取決于患者骨折的程度、愈合情況和患者的年紀。骨折的頭兩個星期內主要是臥床休息,可以用手拄著拐杖在床上站著,3-7個星期逐步靠著拐杖走路,7個星期之后通常可以嘗試脫拐。如果患者情況較為惡劣,脫拐的時間最好在三個多月。
通常情況下,外踝骨骨折后,一般需要10-12周才能好。
外踝骨骨折后,患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石膏外固定或者是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進行治療,此時患者需要制動休息。如果骨痂生長情況良好可以進行功能鍛煉,傷后10周,患者踝部腫脹、疼痛完全消退。治療期間,建議患者做好個人的防寒保暖措施,適度運動,利于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時應該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導致局部周圍軟組織異常。
通常來說,踝骨骨折術后12-14天內拆線。
人體各個區域的皮膚血液供給情況會導致術后拆線的次數也會有差異。相對來說,血管末端的血液流通比較慢,所以,拆線的時間要比腹部和頭部的拆線要慢。而踝骨骨折,通常需要進行手法復位或者手術,一般在12-14天內進行拆線。此外,當踝關節術后出現炎性反應、皮緣壞死、發黑、發青等癥狀的時候,需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