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脫位手法復位步驟是,首先緩慢伸直膝關節,一手拇食指把握髕骨內外側緣,逆脫位方向復位髕骨。復位之后,這時候要減少關節的活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給予夾板的固定。接著要進行x線,CT或者核磁影像學的檢查。明確髕骨的脫位是否合并一些骨折,是否合并韌帶損傷或者是否合并解剖結構上的異常。
雙手通過膝關節過伸拉時,在髕骨外側邊緣擠壓,即能把脫位的髕骨復位。然后平躺,在小腿上綁個沙袋,大概10斤的,保持雙腿伸直,輕輕向后上抬至最高后,在最高點保持5秒,幅度不可過大,每天循環練習。
臨床對膝關節脫位的分類不嚴格。可以根據病人受到暴力的種類和疾病的輕重,就膝關節損傷作了簡要分類:
1、骨關節沒有骨折,只是出現了局部骨折的情況。
2、骨關節也骨折,還伴隨有膝關節脫位等嚴重的情況,膝關節周圍的韌帶損傷,有前后交叉韌帶、左右側副韌帶。
建議患者做專業的檢查,根據檢查來判斷膝關節損傷的情況。
通常來說,髕骨脫位自動復位后大概一個月左右能好,具體分析如下:
髕骨脫位在自行復位后,要先用石膏或支架固定一個月,直到髕骨內側或外側支撐帶完全恢復,然后再拆卸石膏或支架,進行膝關節的屈曲功能訓練。如果出現膝關節髕骨習慣性脫位、髕股關節錯位、髕骨外傾等情況,需要手術修復髕骨內側支撐帶。在沒有出現反復脫位的情況下,只要髕骨關節對位正確,就可以采取保守療法。
髕骨脫位手術后遺癥通常有關節軟骨受損、局部感染等。
在出現髕骨脫位的情況后,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則可以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該項手術較為成熟,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但也有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后遺癥,如會造成關節軟骨受損,或者感染,造成關節的僵硬強直。因此,術后需要積極配合康復理療進行功能性鍛煉,并且要定期到醫院復診,明確康復情況。
習慣性髕骨脫位的特點是無外傷史或輕微外傷后出現髕骨脫位,主要表現為以下癥狀:
1、髕骨周圍疼痛:活動時間稍長時,疼痛就會加重,休息時減輕,而且是反復的疼痛,尤其是在爬樓梯的時候。
2、膝關節乏力:脫位、伸膝無力、膝關節下蹲、股四頭肌劇烈收縮等癥狀,也是習慣性髕骨脫位患者常有的。
3、膝關節腫脹:第一次脫位的患者,一般無癥狀,關節軟骨、關節囊損傷嚴重時,可導致膝關節內出血、腫脹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