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腓骨骨折病人分階段進行功能鍛煉,恢復期,去除外固定后增加膝踝關節的主動練習。于斜板床站立,15天后開始在扶持下坐,起坐,練習雙足站立下做踮足尖,下蹲練習。30天后在扶桿站立位練習,改為雙下肢交替步行,增加踝內外翻的抗阻練習。
如果患者是對位對線良好,術后力線正常的脛腓骨骨折,一般是沒有后遺癥。
但如果患者是粉碎性骨折,或是手法復位不當導致的成角畸形,尤其是一側成角,可能會導致下肢力線異常,后期很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對于脛腓骨遠端和踝關節面的骨折,關節面的解剖學復位尤為重要,如果患者關節面不平坦,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伴有明顯的疼痛、跛行等癥狀,此時需要進行關節融合手術。
脛腓骨骨折術后可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但是在術后30天之內應避免下地,可在床上進行功能鍛煉,首先把病肢抬高,用軟枕把病肢墊高,有利于病肢的血液循環,然后囑病人行病肢各關節的屈曲和伸直的主動活動,以防止關節僵硬,粘連,甚至肌肉萎縮,1個月后可行x線檢查,若無明顯異常,有骨痂形成,可在床邊行無負重的功能鍛煉,3個月后便可負重行走。
通常三個星期到四個星期后就會出現骨痂,到那時就不需要再服用接骨七喱片了。
由于接骨七喱片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加速骨疤的增長,如果出現了骨疤,那么服用三到四個星期就能徹底治愈,而且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進行適當的剎車,如果太多的運動會影響到骨頭的恢復,造成骨折的脫臼。平時要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東西,比如煙會收縮血管,會對骨頭的恢復造成一定的阻礙,對脛腓骨骨折的恢復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作用。
一般來說,脛腓骨骨折會有以下癥狀表現。
1、疼痛和腫脹:脛腓骨骨折后,患者通常會出現局部疼痛和腫脹的癥狀表現,活動時尤為明顯。
2、局部畸形:脛腓骨骨折后,患者通常會有局部畸形的癥狀,常常會發生成側方、角的移位、旋轉、短縮等畸形情況。
2、反常活動:脛腓骨骨折還可能有骨折端發生反常活動,如果出現骨折端橫向活動的情況。
3、功能障礙:如果脛腓骨骨折的程度比較嚴重,有可能還會出現喪失行走、小腿持重等功能的情況。
脛腓骨骨折的注意事項,具體分析如下:
對于脛腓骨骨折患者,不管是保守治療還是外科治療,都要盡量避免過早的下地負重,因為過早的下地負重會造成骨折端的受累,會影響到骨痂的生長,會影響到骨折的愈合,同時也會造成骨折對周圍的組織造成傷害,從而加重骨折端的疼痛和腫脹。如果患者采取了保守的措施,那么過早的下床活動也會造成骨折斷的錯位,造成骨折端的畸形愈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受涼,造成損傷組織的痙攣,造成骨折的血液循環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