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通常采用的是減壓內固定。術后感染、血腫、神經脊髓損傷、褥瘡、泌尿系感染、墜積性肺炎、血栓形成等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同時,由于術后瘢痕增生、粘連等原因導致椎管狹窄,導致新的狹窄,這是術后較長的一種并發癥。椎管狹窄與椎間盤突出有關,手術后可能會導致腰椎力量的改變,導致腰痛,甚至是相鄰間盤突出。
腰椎管狹窄的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當病人離開很長一段距離后,下肢會出現麻痛、乏力等癥狀。腰椎管狹窄是因為椎管狹窄,壓迫神經,導致椎管體積縮小而引起的。這種患者在彎腰的過程中,局部的疼痛會有所緩解,但在站立的過程中會更加明顯。還有一些患者會伴有下腹部疼痛,排泄功能障礙,尿液滯留等,甚至會導致小便失禁。
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采取的是物理療法。物理療法主要是通過針灸、按摩等方式來鍛煉主動肌,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等效果。經過理療之后,患者會覺得很放松,但對于間歇性跛行的治療效果并不是很好。平時應結合個人身體情況,積極鍛煉腰部的肌肉力量,可以增加腰椎前韌帶、后韌帶以及側韌帶的力量。患者應盡量選擇臥床休息,避免腰部勞損加重。
腰椎管狹窄癥的復發和手術方法有很大關系,如果只是單純的切除椎間盤和側隱窩的減壓,或者伴有腰椎不穩定的患者,就不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再過幾年,病人就會再次發生狹窄。在接受腰椎管減壓的情況下,椎體之間會出現融合。理論上,脊柱管狹窄是不會再出現的。有些患者在這個節段還好說,但是在鄰近節段也有可能會發生,所以即使有了腰椎管狹窄癥,也有可能不是原來的位置,而是鄰近節段的問題。
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方式大多采用椎管減壓內固定融合術。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方式要因人而異,比如急性椎管狹窄,傾向于一側,可以采用微創的方式進行治療。微創手術有側路鏡、腰椎間盤鏡、椎管減壓、椎間盤切除、側隱窩減壓等。如果是廣泛性椎管狹窄,椎間盤退變嚴重的話,就需要進行全椎板切除、減壓、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釘固定。
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要以適當的休息為主,盡量少做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受傷、受寒。病人可以在床上躺著,也可以帶著腰圍,這樣才能保證腰部的運動。另外,口服非甾體消炎止痛藥、肌肉松弛藥、口服或肌肉注射的神經營養藥、活血化瘀的中藥等,如果有痛感,可以在短時間內口服強效的嗎啡類止痛藥。還可以通過物理療法,如針灸、熱敷、牽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