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膽紅素增高、血清堿性磷酸酶測定、血脂測定、肝功能檢查、免疫學檢查、膽道造影、肝穿刺活檢等。依據臨床表現結合肝功能檢查、肝穿刺活檢等進行診斷。診斷依據,中年以上婦女,皮膚明顯瘙癢、肝大、黃瘤。血清總膽固醇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輕、中度升高,堿性磷酸酶增高,膽酸濃度增加。IgM升高,抗線粒體抗體陽性且滴度高。如能穿刺取得組織學證據,則更有助于確診。
早期癥狀僅有輕度疲乏和間歇發生的瘙癢,半數病人有肝腫大,日輕夜重的瘙癢可作為首發癥狀,可先有疲乏感并可引起抑郁癥,之后出現瘙癢。少數病人黃疸作為首發表現,此類病人常伴有肝脾腫大,可有黃疣、角膜色膜環、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膚色素斑,皮膚變粗、變厚,可能與抓傷和維生素A缺乏有關。
做血脂檢測、血液生化檢測、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B超檢查、CT等。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內膽汁淤積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進行性、非化膿性、破壞性肝內小膽管炎,最終可發展至肝硬化。建議應該積極的配合大夫進行治療,并且在飲食上要注意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的和容易消化性的食物為主。
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肝臟疾病,為一種因素尚不清楚的慢性肝內膽汁郁滯,最終形成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臨床表現為疲乏沒有力氣,全身瘙癢、黃疸、色素沉著和(或)黃色瘤。也可以腹痛、惡心、嘔吐、水腫、腹水及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為首發表現。需要進行規范的治療,定期的復查。
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中因門脈高壓引起的胃底或食道靜脈曲張破裂為多見,如出血性糜爛性胃炎、胃。感染:肝硬化易發生氣管炎肺炎、腸道感染自發性腹膜炎及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癥等。
要進行肝功能檢查,血清膽酸濃度增加藥物原時間延長早期注入維生素K后可恢復正常,晚期肝功能衰竭時則不能矯正血清白蛋白在疾病早中期正常晚期則減少血膽紅素增高,直接膽紅素為主尿膽紅素陽性由于膽紅素從膽汁中排出減少糞膽原及尿膽原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