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血脂檢測、血液生化檢測、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B超檢查、CT等。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內膽汁淤積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進行性、非化膿性、破壞性肝內小膽管炎,最終可發展至肝硬化。建議應該積極的配合大夫進行治療,并且在飲食上要注意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的和容易消化性的食物為主。
早期癥狀僅有輕度疲乏和間歇發生的瘙癢,半數病人有肝腫大,日輕夜重的瘙癢可作為首發癥狀,可先有疲乏感并可引起抑郁癥,之后出現瘙癢。少數病人黃疸作為首發表現,此類病人常伴有肝脾腫大,可有黃疣、角膜色膜環、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膚色素斑,皮膚變粗、變厚,可能與抓傷和維生素A缺乏有關。
血膽紅素增高、血清堿性磷酸酶測定、血脂測定、肝功能檢查、免疫學檢查、膽道造影、肝穿刺活檢等。依據臨床表現結合肝功能檢查、肝穿刺活檢等進行診斷。診斷依據,中年以上婦女,皮膚明顯瘙癢、肝大、黃瘤。血清總膽固醇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輕、中度升高,堿性磷酸酶增高,膽酸濃度增加。IgM升高,抗線粒體抗體陽性且滴度高。如能穿刺取得組織學證據,則更有助于確診。
膽汁性肝硬化早期是可以治療好的。膽汁性肝硬化是因膽道阻塞,膽汁淤積而引起的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后者由肝外膽管長期梗阻引起。一般認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病情緩解與惡化交替出現,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肝臟疾病,為一種因素尚不清楚的慢性肝內膽汁郁滯,最終形成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臨床表現為疲乏沒有力氣,全身瘙癢、黃疸、色素沉著和(或)黃色瘤。也可以腹痛、惡心、嘔吐、水腫、腹水及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為首發表現。需要進行規范的治療,定期的復查。
肝硬化病人一般會伴有胃粘膜的淤血、水腫及食管下段、胃底的靜脈曲張,不應吃堅硬、辛辣刺激、帶刺的食物,以免引起出血。飲食應以易消化、無刺激性的軟質食品為主。飲食宜富有營養且含多種維生素,但是在肝功能明顯減退或有肝性昏迷前兆時,要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出現浮腫應限制鈉鹽的攝入。